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7日读后感评论76 阅读2608字

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叔本华说:“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闻一多说:“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最近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体会了时间和人生的别样存在,每个人都忙着生,忙着死,即便如此,我依然可以选择怎么爱,怎么活,依然可以选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可能是故乡,可能是逝去的时光,忘却不了对于萧红来说,这个地方就是呼兰河,就是老祖父,就是有蝴蝶、蜻蜓、蚂蚱的园子。

《呼兰河传》可以说是萧红的原型,也可以说是她的自传。是她对生命有感而发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虽然经历苦难,但萧红的文字很美,有诗的意像,每一句都有很强的画面感,又有散文的抒情。如潺潺的溪水缓缓的道来。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伤立传。

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这本小说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一样,没有主要线索,没有中心人物,没有核心情节。但是读起来却没有一点违和感。

她的一生都在不停的流浪,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当熟悉的时候又试着离开。我一直都认为,这些话是对萧红一生最好的写照。萧红从家族逃离之后,便一生都在逃亡。从北平到哈尔滨,从青岛到上海,从重庆到香港……她一次又一次地离开,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新的旅途,所不同的,是地点。所相同的,便都是在逃亡。就如台湾女作家三毛所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我从不知道,原来苦难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样的集中的体现。脱离家族、被做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人世间最为痛苦的经历,萧红一个都没能躲过。虽然她一生都有鲁迅的加持,有矛盾的加持,有萧军的加持。但她一生命运多舛。天地不公,似乎悲愤与责骂,才应是萧红该有的表现。可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在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中,你能读出她对人生的失望吗?你能读出她对生活的消极以待吗?不,你不能。在《呼兰河传》里,她有的是对祖父的怀念,是对底层百姓生存本身困境的深层原因地探求。这种探求,不是立于顶端地俯视,而是对故乡愚昧、卑微的人们的一种包容。而这种包容,我想理解为悲悯会更为恰当。

这种悲悯——哀伤而同情的情感基调在《呼兰河传》里贯穿了始终。小城人们面对大泥坑时的得过且过,面对小城里精神上,盛举跳大神等一切迷信活动的愚昧,面对小团圆媳妇惨死的落后观念,还有面对不幸的有二伯、冯歪嘴子的麻木等,萧红用她所特有的儿童化视角,一一为我们慢慢道来。她引领着你来到呼兰城,在那里去看、去听、去感受,用自己的身临其境来体会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生存现状。体会、思考、反思,萧红正是以这种“含泪式的微笑”,把小时候经历的事情用文字的方式沉淀。

她被鲁迅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在人生最后时光里写的这本著作叫《呼兰河转》。萧红人生的最后几年极其无助和艰难。大概在这个时候,她最容易陷入对故乡无尽的回忆中。无形中,故乡向她召唤。

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大多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她们做自己的工作,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季节交替,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脱下单衣。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着,甚至连出生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默默的发生着。

在这个刻板单调的小城里,一直都很有规律的生活着。甚至像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会。这些依附于封建迷信和隆重的日子,都过的这么单调和呆板,从来没有新鲜感,呼兰河的人们都是淳朴和善良的。他们按照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去生活,也许这样的生活并非个人意愿,只是习惯了而已。或许有时候会显得愚昧和蛮横,但没有害人的心思。

就比如说:小城二道街南头卖豆芽的王寡妇。王寡妇豆芽菜一年接一年的卖,一天接一天的过,本来就可以这样平平稳稳的安度晚年了,可有一年,她的独生子去河边洗澡淹死了,这事情当时在村里是一桩大事情,轰动一时,可是不久就归于平静了,彷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街坊邻居也不提这事,甚至连她的新朋友也却快忘记了这一码事。在说那王寡妇,仍是静静的生活。偶尔想起自己的悲哀,便隔三差五到庙台撕心裂肺的哭一场,也会引起旁人的一点恻隐之心,不过这种同情心,转眼即逝。毕竟这世上,可怜的人多着呢。而王寡妇自己,哭完之后仍是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平平静静的生活着。

萧红漂泊在香港的时候,也是她人生里最苦闷的寂寞时光。她念念不忘的是生命中最初的那段记忆。

《呼兰河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她有大量的散文成份。她有情节弱化到几乎不够支撑的故事,她有萧红最真实的情感,以至于擦掉了本来就模糊的虚实界界限。当我读到这本书的结尾,那寥寥数语的结尾。就想到萧红在回忆她那段寂寞时光的心境是何等的忧伤。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西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他们(她们)被禁锢在传统的思想里,动弹不得,却也过的悠然自得,呼兰河的人们是认命的,他们(她们)为自己的愚昧和保守自食其果,呼兰小城的人们对生命的漠视以及对迷信鬼神的崇拜,也是萧红所批判的,这些落后的思想,侵害着呼兰河人民的精神意志,而萧红写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拯救他们麻木不仁的心。我们的一生,都需要学会在经历寒冬后,更加的热爱暖阳,和看清人间百态后,依然懂得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温柔以待。从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精彩,无与伦比。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