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两篇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2月27日读后感评论48 阅读3398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1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倾之于教育,通过亲身教育实践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给教师的建议》更为教师的们所追捧。早些年,我也曾将这本五百多页的书籍放在自己的书架,立志研读,可终将被各种各样的忙碌所搁置了。今又在工作室的“共读”下重拾这本书,再读来,多了几分回味,几分思考。

教师观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的忙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再加上课外的工作等等,充斥了教师一天的生活,以至于老师们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这也是我们常以“辛勤”“奉献”来形容老师。

针对老师的时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而滋养它的小溪流便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与书为友,不以应付上课而读书,而是“出自于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书中“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历史老师,用自己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来改变死扣教科书的备课。

知识观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在著作中提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的做到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成为工具,充斥在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相互交流中。在有学生脑力活动的参与中,他们才不会为知识的枯燥而反感无味,知识便不再是目的,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而想要让知识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工具,必须要将基础性的知识在他们应该掌握的阶段牢牢掌握,稳固的地基方能盖起大厦千倾。

在我们的教学中似乎更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目的,强迫孩子们识记、理解,知识永远在牵制着孩子们,搞得孩子们叫苦不迭,老师们焦头烂额。越是如此,收效越甚微,孩子们本应该作为工具的基础性知识都未能达标,以至于到中高年级后,老师们举步维艰,不得不重拾基础知识,费心劳力还收效甚微。

学生观

在著作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提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多处反复强调这一点,“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在教学中我们有着“课程标准”,但这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却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在我们的班中,总有一部分孩子没能到达我们的要求,甚至于我们倾尽心思单独辅导也无济于事,这便是我们所面临的对象。我们应改变自己的想法,另辟蹊径,为这些孩子寻找适合于他们的知识目标,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捧着《给教师的建议》,面对班中活生生的学生,从书中不仅获得了具体可施的法宝,还从中受到了莫大的启迪。教师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2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我们“和合”名师工作室成员共同研读的第一本书。书中一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从老师的个人素养提升,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可谓字字珠玑,读后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读完本书之后,联系到自己从教20多年的教学现状,再结合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的逐年变化状态,感到目前我们的教学要改变的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思想认识之外,还有我们语文课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要使知识“活起来”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也就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或测试时,能够把学过的知识准确无误地“倒出来”,这样的表现就是有知识、有能力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评价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智力兴趣。学生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了学知识而学。我们教育理想的观点是:只有当知识变成学生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他们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就要求知识“活起来”。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施时,应把知识与直观生活结合起来,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就像低学段的教学重点认识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观察自然界事物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看、闻、触等感官去认识并理解,进而有思考。比如认识春天,作为引导者身份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寻找春的痕迹,用优美的语言向孩子讲述春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复苏,都在焕发出生机勃勃的状态:河水解冻,发出淙淙的流水声;田间地头的麦苗,渐渐挺直了腰杆;路边沟渠里的枯萎的野草,也隐隐约约透出了绿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看到的:尖尖的草牙、嫩黄的柳芽、偶尔掠过的小燕子的黑影……

就这样,孩子在老师的思想引导下有了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主动性的思考,接着有了自己的语言创作创作。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不仅限于固定的知识,而是让字词的认知过程成为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打开了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主动进行着思考,无形中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快乐感,在认知的过程中得到了享受。这实质上是让教学过程发生了质的改变,把获取的知识变成了再一次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就是让知识“活起来”了。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不断地发展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强烈的学习愿望。

首先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我们,应该投入到一种积极的情境中,用系统的连贯的语言和情感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新知识中得到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也就是在整个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始终积极,教师的课堂流程设置能够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作为学习主角的学生。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一踏进校园,就让他们感觉生活在一个十分有趣的思考的世界里。要知道,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和他们乐观地感知世界不可分割的。如果学生对于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获得知识,是谈不上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所以可以设置一些特别的思维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主人公的积极主动状态去学习新知识。

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到思维的源泉去旅行”。我们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多多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课,让学生在实践课的活动进行基础上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阅读书籍,从相对应的书籍中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进而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程设置把实践劳动与智力很巧妙地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成长为一个爱钻研、爱思考的读者,让学生就实质性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融合,激发起学习之后获得收获的自豪感。就这样设置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愿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一个人由于看见了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纵观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孩子们刚入学时,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可是随着年级的逐渐高涨,孩子已经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甚至躲避问答,有的成绩甚至下滑厉害。为什么学习的知识越多,学习却越来越艰难——这些都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缺乏系统培养的缘故。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一名诗人,但是,要让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源泉,就必须交给他观察和发觉周围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联系。也就是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智力训练,使这些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不仅不能熄灭,而且要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就是带领孩子去亲自体验,亲自认识事物和词语、景物环境与句子之间的深刻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渐扩大孩子阅读书籍的内容、范围,使学生由认识自己身边的田野、树林而逐渐扩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界和人们生活情态。

当然我们也不能绝对地夸大直观教育的作用,但是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必将使学生逐渐消失学习的主动性,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不到思考带来的快乐,并将逐渐丧失创造性思维。反之,到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事物情境中去直观认知,到思维的源泉去旅行,就是一种不脱离生活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学生们就会把刚学到的知识变成认知新知识的工具,层层推进,有求知欲、好奇心,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有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成功的快乐满足感。

我们希望每一位个性鲜明的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依然保持鲜明的思想,拥有生动的词语表达以及极具个性的创造性思维,做一个快乐的学习享受者。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