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7日读后感评论97 阅读896字

春节假期,按照作业要求读了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

翻开书页后,四天四夜读完。上半部一路过关打怪,绝处逢生。下半部比较有趣,复仇大计最终实现。

书中文字的确很有吸引力,每一章总会有两三句独句成行的话:“XXX?”“但是XXX并未注意到,在XXX有一个黑影……”他的文字也在历史方面下了功夫,对各种建筑、人物的描写都有许多我不懂的专业名词。

故事主要讲了宣德皇帝在他父亲行将就木之际,从南京赶回北京继位的十五天故事。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史书上只有几十个字,简单提了朱高煦阻截失败的事而已。但马伯庸展开想象,把它写成了篡位与复仇交织的故事。

纵观全书,作者想批判的,大致有二:一是领导人高高在上,不知政策究竟有何影响。二是宫廷的殉葬制度。

我以为,这两点都很好。关于第一点,白莲教若不是民生所迫,怎会与政治勾搭?皇族越是扼杀,反而越是帮助他们壮大。还有漕运,若不是朱瞻基在漕河上亲自走一趟,他永远也体会不到漕运的重要性,永远不知道百姓对于迁都的意见。第二点,虽然早已废除,但仍要思考它在明朝复活的原因,与民族性之间的联系。

书中人物,到文末逐渐交织复杂,把吴定缘陷入两难中。而苏荆溪一路不显山不露水,最终完成复仇大计,与吴定缘不知所踪。我阅读之时,隐隐约约感觉到全书将是个悲剧。心里想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太子忘恩负义,把吴定缘杀了;第二种是三个人都死了。可结局却好很多,吴、苏不知所踪,把球踢给了读者。

全书用晏几道的《破阵子》作为线索,渲染出了悲剧气氛。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这首词回忆多么美好的相伴往事,而如今一人已死,作者一年又一年地老去,用乐景写哀情,打动读者的心,也十分符合苏荆溪的心境。

总体来看,全书悲剧色彩没《巴黎圣母院》浓,人物之间的联系也不像《红楼梦》那样纷繁,但作者把两个问题揭露在我们面前,又让我遇到一首好词,这大约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