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读书笔记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7日读后感评论73 阅读1695字

在对“成功”数十年的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写下了《终身成长》这本书。

《终身成长》详细阐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所对应的成功与失败,并教会我们把它作用到工作、生活、育儿等方方面面。以思维模式的转变,培养对生活的热情。

全书前面几个篇章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论证拥有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孰的利弊。如果用一句话来诠释这种理论,就是固定型思维的人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觉得人的各种能力都是一个定量,而我们要学会的,是首先相信,人的能力决不是一个定量,反之它们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大,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的发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生活态度。

其实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固定型思维的影响,比如工作中觉得这个人能力也就那样,生活里也会常常因为自己哪方面不好而不敢积极去做某事,有时候对孩子也难免有下意识地评判。

总之,固定型思维的人,总是特别容易和喜欢贴标签,遇到好的事情,他们会贴上一个积极的标签,反之,就会贴上强烈的消极标签。

书中最后一章,则阐述了改变思维模式的方法。

第一句就提到,要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上。“改变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这点让我深有感触。有时候,自己知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当一些事情进展不顺利或本来有希望成功的事滑向失败,就会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也曾一度怀疑知和行的距离为何竟如此之遥远,不断阅读不断获取新知为何没有在我身上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但是现在我可以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并行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在三两次的反思里就一蹴而就地敦促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从脑科学上来说,在学习新知时,大脑里那些细小的连接叫做轴突的东西会增加,思考越多,轴突越多,思维的力量就会越强大,以前觉得无法完成的事有一天就可以变得轻而易举。

想起这几年阅读的过程也是如此。有时候看一本书很快,因为很多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一方面的书阅读越多,大脑里的连接就会越密集,很多时候看到某一章就会不自觉地把另外一本书的知识连接起来,有种醍醐灌顶之感。相反如果某方面知识比较欠缺,读起来自然比较拗口,吸收率也相对较低。

第二点,在相信的基础上,要掌握方法。对待有困难的项目,要学会掌握其中的技巧。实践、学习、做笔记……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受益匪浅。

如果我们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头脑里,把它当做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那就错了,行动才是人生里最大的命题。如作者所说,我们在给行动明确计划的时候,要清晰具体,不能大而泛之。如“周三早上我起床刷牙后,要马上坐在书桌前写报告”,而不是说“明天我要完成这个报告”。

想想要做的事,制定一个计划。你要在何时实行计划?将在哪里实行计划?准备怎样实施计划?要考虑到细节。这些具体的、可以设想的计划涉及你做事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可以让你保持高效的行动力。

所以成长型思维模式所对应的,应该是高效的行动力,而不仅仅是头脑风暴。

最后一点,提及到在磨炼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首先,是接受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思维模式的现实。

接下来,弄明白是什么引发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失败?批评?还是他人的反对?

然后,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被激发后带来的后果。这个人格是谁?他是如何让我们思考、感受和采取行动的。

最后,教育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邀请他一起加入成长型思维模式之旅。

樊登有次在讲书中提到“墙上苍蝇”的视角,也就是跳脱事件本身的人格,以墙上苍蝇的“第三方”视角去看待问题。按本书作者的观点,以看清本质的“苍蝇”的身份去教育那个顽固不化的“本我”,帮助他一起用成长型思维来开花结果。

改变很艰难,但从来没有不值得。

书的末尾,作者写到:改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不能。但我知道,因为这种思维模式而拥有了不同以往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生活。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这也是我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