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1000字1
余华的文字不是浮在空中的,是踩在地上的,甚至可以说是扎根在坚硬的泥土以下的。它们就长在现实中间了,风是风雨是雨地承受着、生长着。看余华的故事就像是在看纪录片,少有剪辑的痕迹,客观地、事无巨细地叙述着、暴露着。就像余华在序言里自己说的: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你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
余华说:这是一个关于公平的故事。通读全文,我并不全部认同来自作者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个社会中活着的的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下去的平衡。拿许三观来说吧,在书里就是他发出了: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这一句抱怨“不公平”的感叹。但只是一句抱怨而已,就像大家每天说的“哦好累啊”“怎么还没下课”“他们没课真好”一类的感叹一样,情感是真挚,也是真的无足轻重。许三观在他的社会中生存,做着丝厂的工作,拿着‘汗钱’、在家庭需要有重大变故的时候卖血,得到‘血钱’。他能得到与他的付出相应的回报作为生存的资本,他的家庭甚至生活得很不错——许三观能力可以让家里在灾荒的时候吃上面条、可以让许玉兰穿上精致的线衣(虽然是用工厂的手套拆下的线做成的,但节省的能力也是一种生活的技能不是吗?)、可以熬过一乐的病。没有被所谓强权在物质上有过克扣过,不顺心事无非是来自那些爱嚼舌根子的领居对他们家伦理关系上那些奇特之处而不依不挠。所以在我看来把作品的主旨提到“公平”实在是有一些过分了。
也许是《活着》让作者厌烦了无休止的、单调的死亡,余华在这部作品里讲的是如何生存。许三观的故事里,他有无数种死亡的理由:如果年幼的他在丧父失母之后没有遇到自己的四叔、如果在哪一次卖血的时候不幸染上了血液传染病、如果和何小勇或者是林芬芳的丈夫冲突的时候居于弱势、如果在为一乐治病途中短时间失血过多、如果被水撑爆了膀胱、如果……可是他没有。就像他们说的“身上的血就和这井水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还是那么多……”生命也是如此,挤压一下,原来也足够延续苟活。
“卖血”也许不是对许三观生命的消耗,相反,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他卖血的初衷并不是因为他预先想好了自己想要干什么,而是因为他听到了桂花的妈妈、自己的村里人说:身体好的男人,都去卖血了。在他朴实简单的价值观里,早早把卖血和活着划上了等号。所以他会在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六十几岁了决定再去卖一次血。卖血是许三观对自己活下去的证明,就像井的存在就是出水一样。
许三观是一个很能“将就”的人,也是一个很“倔强”的人。他生活在典型的中国社会里,人们都对伦理问题津津乐道。可是,我觉得许三观并不在意,或者说,在表面应付之下,心里并那么不在意。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在嫁给许三观之后被何小勇强暴并生下了大儿子许一乐。那真的是许三观最爱的孩子,虽然立着“非亲生”的一根刺。许一乐懂事、率真,许三观几次尝试着让自己屈服于舆论的压力一走了之,但终于失败了。从一碗面到一条命。他打心底爱着这个自己拉扯大的孩子。
他的“将就”更突出的表现应该是在和妻子许玉兰的婚姻身上。我原本以为这段强买强卖的婚姻是绝对不会长久的,作者却给他们了一个好的结局。许三观可以罔顾何小勇对许玉兰的追求强行娶走她,他知道一乐的身世后嫌弃许玉兰却没有抛弃她,甚至到后来,在生活的磨合中又迸发出了对这个女人的可以叫做爱吧。看到后来,我才相信他是真的喜欢许玉兰的。许三观其实是知道道德的人,但是他却突然做出了出轨林芬芳的事,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公平”吧。妻子一次,自己一次,扯平了,就又可以把日子过下去了。这次出轨在吵吵闹闹的时光里很快背埋没过去,但是在家庭批斗的时候突然提出来,不让自己的儿子嫌弃母亲,才看出许三观行动的初衷。
许三观在对“血钱”的支配上有着莫名的倔强。虽然卖血挣的钱不少,够他娶妻、治病。但是他从来不乱花这些钱。他可以花工资给一乐买红薯却不打算花“血钱”给他买一碗面。虽然都是纸币硬币上的数字,许三观却次次强调卖血赚三十五块钱,而工资只提一两嘴。在他看来,这些钱是卖命得来的,吃猪肝和喝水自然是不一样的。
许三观是一个典型的普通市民男子形象,也许不伟大,但是有担当。他没有参加革命的报复,但是他总是倔强的用自己的能力把家庭生活的水平拉倒最好。在艰难的岁月里也有阿q那样的精神,在饥荒的时候“画饼充饥”,安慰着家人饥肠辘辘的漫漫长夜。他本质不坏,但他做的事也不全是正确。他不可怜,他在自己的生存方式中找到了物质与精神平衡,而且还自认为过得很不错。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1000字2
上大学后余华这个名字逐渐走进我的阅读视野,很多同学看过他的作品后也很有感触,都会极力推荐。余华很多人熟悉的作品就是《活着》,这也是我看他的第一本书,活着本来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想要更好的活着,你就得更努力!这本书看过之后我会觉得过于现实和悲伤,并迷茫于自己的人生。余华眼里苦难与重复是孪生,《活着》是以“死亡”的形式出现的,而《许三观卖血记》就以“卖血”的形式出现。所以在读《许三观卖血记》的后面部分时我一直端着一颗紧张的心,害怕许三观会因为卖血而死,但很开心结局没有,他活到了六十岁,许玉兰依旧陪在他身边,三个儿子也很稳定。
在这本书中我很喜欢主人公许三观这个角色。他是一个俗世中人,但他又有违背他安身立命的纲常伦理,而我觉得正是这一点让他没有止于悲剧。当初他用钱和传宗接代的理由说服了许玉兰的父亲,拆散了当时互有好感的何小勇和许玉兰。当时我还觉得他们不会长久,可是许三观婚后对她很负责,从未抛弃过她。在她被别人写大字报举批斗时,他没有划清界限不管不顾。他为她泡脚、送饭、给她打掩护。儿子嫌弃许玉兰时,他替她解释,并大胆承认自己的过错。三个儿子中他最喜欢的就是一乐,当他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会骂骂咧咧,会差别对待一乐,为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份尊严。可当一乐闯祸时,他还是卖血赔钱。当他狠下心不让别人看不起时,还是因为一乐的走失去找他,带他去胜利面馆吃面。仔细想想,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本就自顾不暇,自私自利也不为过,但他还是让爱战胜了他所追求的平等。
许三观在生活的磨难下卖了十一次血,第十二次因为想为了吃炒猪肝和黄酒去卖血,可血头嫌弃他岁数大,不要他的血。许三观彻底崩溃哭了,这场哭的描写让我印象很深刻。他的泪水“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了一张网。”形象的描写让我切身的体会到了许三观的心碎和崩溃,不得不感叹余华不饰文采但却触人的描写!
余华在新序中说“我知道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养育了我的写作,给了我写作时的身体、写作时的手、写作时的心跳。而文学给了我写作时的眼睛,让我在曲折的事件和惊人的现实那里,可以看到更为深入和更为持久的事物。”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事情,而真正让人记住的可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在文学描述下的细节。《许三观卖血记》让我感受到了每一次磨难中展现的爱与温暖。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