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一书是美国加州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爱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本书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亲子关系的真相。阅读这本书对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养和教育观具有深远意义。
园丁思维or木匠思维
这个“园丁思维”是借鉴了《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里的一句话: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而是做一个园丁,在打理花圃;为人父母的本质是爱,是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让孩子自由生长,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里的“园丁”和“木匠”都是比喻,是用来解释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看这一页对比:
木匠做桌子的时候,脑子里已经事先设定好了它成品的样子,已经有目标了,比如说图纸什么的,然后根据这个目标,使用各种技能去控制打磨材料做成产品。
园丁打理花圃的时候,是先给植物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然后努力的付出,耕地施肥,然后让植物自己成长,特定园艺计划不一定会长成他预期的样子,而失去控制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是成了最好的风景。
简单了说,“木匠思维”是目标导向的,有目的性去塑造一个孩子,而“园丁思维”是情感导向,比较包容开放,让孩子自发成长。不是说木匠思维一定不好,有时候目的性太强的话,容易给孩子们套上各种紧箍咒,给他们的成长设定各种边界。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更好、更快乐或更成功的成年人,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将他们雕琢。而“园丁思维”是鼓励孩子充分探索,拥抱各种可能性,更有利于孩子个性发展,将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书中给好父母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成为园丁。成人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孩子拥有可以探索世界无限可能的思想。
为人父母,本质是爱。
书中的观点:父母子女间的爱,是无条件和亲密的,在道德上深刻,在情感上热烈。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和那些快乐时光。
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改变我们所爱之人,而是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自己成长的更加蓬勃。
爱孩子不是给他们设定一个目的地,而是给他们的人生旅程提供养料。
可是,爱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对孩子的爱热烈却也自相矛盾。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大悖论:爱的悖论和学习的悖论。
一、爱的悖论
爱的悖论里有两种紧张关系,其一是依赖和独立,另外一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特殊性。
关于依赖和独立,孩子在小时候必须要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而当孩子慢慢长大开始萌生独立意识的时候,这一类紧张关系就显现出来了。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爆棚,更是迫不及待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而通常父母并没有做好准备,随时准备插手孩子的生活。此时,战争常常一触即发。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特殊性,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就是会有一种本能的爱和奉献。书中说这是一种独特的英雄主义,其实我们常说的为母则刚不也是这份特殊的爱的表达?
二、学习的悖论
学习的悖论中的两种紧张关系,分别是:玩耍和工作,传承和创新。
关于玩耍和工作,其实我们都会认同玩耍是孩子的自发行为,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的。但是在现实教育中,我们常常是把玩耍当成一种途径最终来达成我们给孩子设定的某个目标的。
关于传承和创新,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打破、创新,而人类社会寻求稳定,尤其是古典、保守的观点就会强调保留传统和历史,我们的教育更多的也是在传承传统。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没办法前行。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学习知识。而孩子本身的探索创新就是在玩耍中学习,这也启示我们要如何平衡传承和创新。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这种观点让我想到了一个词:生物态。
如果说前文中提到的“教养模式”是机械态,那么“园丁式父母”无疑就是生物态。因为孩子并非简单体系而是复杂体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成功教养模板可以复制。
园丁式父母就是给孩子提供生物态的成长环境,在整个环境中重要的是肥沃的土壤,土壤里的养料是幸福、开心、善良和爱。让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体验不同的人生,给孩子充分的空间自由成长,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的成长有无限可能。
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孩子拥有可以探索世界无限可能的思想。我们没办法逼孩子学习,但是可以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
做一个童心未泯的成人
“空间是什么?”女儿刚学话时曾问我这个问题。这样抽象的概念如何让一个概念不清的孩子明白呢?还记得当时,犹豫须臾,我灵光一现,指着周围空旷的地方告诉孩子:“天地之间都是空间。”孩子有了答案,不管懂不懂还是点了点头。幸好孩子没有追问“空间到什么地方为止”这个问题,如果问了我便会以公式化的抽象语言给予解答。因为我是一个成年人,有着一颗成年人的心,习惯了成长,向上看,却没有想到有一天还需要蹲下来,向下看看,以儿童的视角去看问题,以儿童进化的角度想问题。孩子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我一个个高大上的回答给泯灭了:反正也听不懂,那就不问了吧。
书中一再提到,“孩子不应该被培养得像成年人一样,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作为家长也好,当老师也好,特别是孩子还处在童年的家长、像我们这些教小学的老师,一定不要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一定不要试图把儿童培养得“老成”,和自己能够合拍。以进化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我们首先应该永葆一颗童心,设身处地想孩子们之所想,才会赢得孩子们的真心,才会成为园丁式的父母,创造一个丰富的养育环境,营造变化、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那么孩子的未来定不可限量。
结语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让我们在教养和教育孩子的时候,能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内核与特质风格,而不是外在表现,比如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等等。为人师长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成为园丁式还是木匠式?抛弃恐惧和焦虑,遵循人类进化的规律,与孩子一起在错误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努力去度过一个美丽充实激情的人生,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拥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那么他们的外在表现必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我的读书心得:好孩子都是“长”出来的!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