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这是我中学语文的基本功,提到老舍我就会说出这些东西。但老舍的作品却从来没看过,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那个年代书籍缺乏,还有就是老舍的这几本书都不够标题党,吸引不了少年的我。
《正红旗下》是我第一次领略这位文学大家的风采。这是老舍的自传体小说,作者以自己的出生为线索,讲述北京旗人的种种生活场景。知道老舍是文学大家,但真的去读时,我还是被他的语言和描写惊到了。
大姐夫和大姐的公公都是满族武官,这种武官只吃俸禄,不当差。问他骑马射箭,他的回答只是咳嗽一阵,而后马上讲起养鸟的技术来。
作者写道:
“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
作者写大姐更是精彩:
“妇女们极讲规矩。在上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要眼观六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在长辈面前她不敢多说话,又不能老在那呆若木鸡地侍立。她须精心选择最简单而恰当的字眼,在最合适的间隙,像舞台上的锣鼓点似的那么准确,说那么一两小句,使老太太们高兴。
这种生活的艺术在家里要经常的实践,以备特别加工拿到较大的场合里去。亲友家小孩满月,男女做寿,都是这种艺术的表演竞技场。至于婚丧大典,那就更须表演的特别精彩,连笑声的高低,请安的深浅都要恰到好处,有板眼,有分寸。”
看着几段时我感到后背阵阵发凉,满族为什么没落,大清为什么灭亡,跃然纸上。让我恐惧的原因还有,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生活,或者说是我周围的生活。和平时期,世界没有什么震荡,人民安居乐业过自己的小日子是理所应当的。
我最近两年看一些商业史、体育史或其他什么改革开放的历史,比如淘宝的崛起,共享单车大战,比特币等。我惊奇的发现,我是这些历史的亲历者,身处历史现场却完全不自知。我也是聪明有能力,细心而又有耐心的人,但都用在了《传奇》、《热血江湖》、《生化危机》、《寂静岭》、《天天炫斗》等上面,沉迷游戏也没啥,但只沉迷游戏,只体验游戏带来的快感,而没有任何输出,还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20年弹指一挥间,也像做了一场迷梦。
当人有了一定的阅历,在看老舍的书,会发现里面人物的描写传神,用词用语恰到好处。写巴结洋人的多老大,说他像一条丑陋而颇通人性的狗,那么可笑又可爱。
写大姐婆婆对待神佛骂起来也毫不留情,她会指着所有的神像说:“你们这群!吃着我的蜜饯、鲜苹果,可不管我的事,什么东西!”
还有会说话的二哥,这是一个熟透了的旗人,既没忘记二百多年来的骑马射箭的锻炼,又吸收了汉族、蒙族和回族的文化,可谓文武双全。但就是这样一个旗人,也只会一点点的满文,谈话,写点什么都是汉语。写春联、编个曲,他总是用汉文去思索,一回也没考虑过可否试用满文。当他看到满汉文并用的匾额或碑碣时,他总是欣赏上面的汉字的秀丽或刚劲,而对旁边的满字只用眼角照顾一下,敬而远之。
我去阿拉善出差时,去当地的新华书店,里面有一小块蒙古文学专区,我好奇的跑去翻看。里面只有一些蒙古作家的诗歌集。
《正红旗下》因为文革的原因没有写完,定大爷和牛牧师之间还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王掌柜的命运如何?都随着1966年8月24日,北京太平湖扑通一声泛起的水花而消逝。中国人的国民性,民族民间风习在老舍笔下得到诗意的描绘,永久的保存下来。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