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这本书,很好读的一本书,基本上两天时间看完,其实如果更聚焦一点,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
作者是网名“剽悍一只猫”,在社群运营和个人成长这块是个专家。这本书是畅销书的风格,文字都浅显易懂,没什么晦涩的地方,没有那种需要人不断琢磨不断回味的地方,所以我的感悟也不会有太多,只能抽取自己比较有感触的几个点来说一下。
这里也可以顺带看出来畅销书和经典书之间的区别,畅销书的文字风格一般是轻快的,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是浅显的,但是也能提炼出一些让人有感触的;经典书的话因为写书的人属于学者和大神级别的,他们的思维就更加深邃和抽象了,所以往往就不像畅销书那样平易近人,但是经典中值得回味的地方特别多,就算是读几遍都还能有收获,这说明经典书籍里面的“能量密度”是很高的,而畅销书里面的“能量密度”就比较松散了,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别。
好的,回到这本书,作者在2014年的时候都还很窘迫,住在1200元的老房子里,当一名英语补课老师,思索着自己的人生难道就如此了吗?而当他到了2019年,已经是一位大神级别的社群专家了。这是让我很羡慕的故事,因为我也渴望翻转自己的命运,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头换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却始终突破不了人生的瓶颈,当我读到作者的一些经历时,我忽然感觉有所启发,是啊,要说有的方面的资质,他还不如我呢,为什么他能够做到,而我不能做到呢?
那么我就看了一下作者的一些习惯,提炼一些出来,然后想想自己能否做到。
他书架上曾有三千多册书,这是让人震惊的,能够读这么多书的人,我相信窘迫是暂时的,因为知识是一种文化资本,它会在某些时候转化为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处境。但是我在想,自己也是爱读书的人,
但是到目前也才读了200册左右,三千本书按照我这速度,怕是这辈子能否读到这么多都是个问题。这里引发的我的思考点有两个:第一,作者觉醒得很早,否则是难以积累三千本书的量的,或许他有一点夸大的地方,而且他的书
肯定不会全部是经典,通俗类的或许比较多,因为经典类的书是相当难读的。作者醒悟得早,很早就在源源不断地积累文化资本,从而能够在后面厚积薄发,这一点和李笑来有点类似,他有个当图书馆馆长的老妈,也是从小博览群书,这一点我是相当羡慕的,我小时候也极其喜欢看书,但是却很少有机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因为那时候没那个条件和认知,所以大把的时间都散播在了后山坡上,以及田间地头的追逐,再大点就聚焦在教科书上了,课外的经典书籍看得太少,实际上青少年时期我是有大把的时间看书的,如果时间能够重来,我会把那些碎片时间塞满,从很早的时间开始这条进阶之路。第二点思考就是他读了这么多书,并没有成为学者型的人格,而是成为了干事业型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他读的书,是为了应用,而非研究。他并没有学术上的野望,他的志向还是在商业上面,书,是一种工具。
阅读这一块其实我觉得差距并不大,因为这一块是可以通过后续的努力来弥补的,真正让我觉得窒息的是他的情商和交际能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机会和社会资本。这一点对于我是尤其致命的。作者曾经在一年中拜访了上百个牛人,他觉得被牛人和大神碾压是一种快乐,是一种成长的方式。而我却因为自己过度敏感的自尊,从小就回避和人打交道,以至于交际能力和情商这一块一直上不去,这是我的人生中最大的障碍和敌人。
如果说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的话,这就是我所感触到的,当然,这里因为作者是搞社群运营的,所以必然会走社会资本积累这一块,所以情商和社交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也会有很多不善交际的人成功的,但是这些人成功的方向往往是学者型或者投资型再或者某方面的专家、大神型,例如查理芒格或者巴菲特,或者创建微信的张小龙等等。
你有某方面能够发挥到极致的能力吗?这种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稀缺品?如果有,那么你就可以成为这种不善交际但也会很成功的人,但是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只能有一些雕虫小技,算不上独步天下的武功。所以,普通人如果在交际能力和情商上面存在障碍,实际上就是对于自己人生走向成功的一大障碍。
这引发了我的深思,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人是因为交际能力和情商而获益,但我在这方面就是个低能儿。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以及修正,那么基本上我的一生就会被这个障碍所抑制,终身不得志也是很正常的。
那么这种交际能力和情商的缺失来自于什么地方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回顾了无数次,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塑造出了一种过度敏感的自尊,这在当初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后面愈演愈烈,将自己包裹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与他人打交道总是充满了不愉快的经历,这一点持续了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这是自卑导致的,自卑会让人疯狂地寻求优越感来作为“心理补偿”,所以学习是自己心理补偿的方式,而进入社会之后,学习就不能进行心理补偿了,那么这种补偿的方式便成为了追求成功,但是要想做到成功,是需要过情商和交际能力这一关的,这一块的缺失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为什么我会回避和人打交道,会回避去拜访接触牛人,其实就是过度敏感的自尊在作祟,或者就是自卑感,童年时期的自卑感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这是我所看到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鲜活的例子。我需要的并不是成功,因为这种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一种心理补偿,让自己获得一种优越感,这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或者来自于自己的大脑神经回路,我需要解决的是自己在自尊问题上过度的敏感,让自己能够拥有谦逊、平和、包容以及谦逊和爱的能力。我需要发展出“社会情感”,让我不再那么孤独,我记得在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他指出,儿童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发展出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是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的缺乏是我很多时候的挫败感的根源。
好的,一年顶十年,这是一种美好的憧憬,曾经在年少时期因为懵懵懂懂浪费了大量的时光,我总是想用现在的努力来弥补上,让自己能够进步飞快,一年顶十年。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最引发我深思的却不是如何提高学习效能方面的方法论,而是关于自己人格缺陷的思考,我们更多的时候在进行“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但是最后我发现这两方面并不是自己的短板,短板的地方来自于人格教育的缺失,如何避免一个人在儿童时期陷入“自卑感”的漩涡,从而在人格上变得敏感而偏执,变得自尊心过度强烈,从而使得他过于关注自我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社交能力和情商的缺失实际上最初的源头就在这里,因为某些特征陷入了自卑感的漩涡,激发了过度的自尊和自我保护,开始寻求优越感作为自我的心理补偿,而回避和他人以及强者打交道来避免伤害,进而社交能力没有得到练习而退化,因为过度自我中心而变得自私而忽略他人,从而造成情商不足。。。最初可能是一种可怜的悲剧,但是最后演化出来的人格却是社会能力的缺失。
关于命运,我们时常在说要改变命运,其实我们改变的是命运吗?不是的,改变的是自己的自我认知,是自己头脑中从童年时期就形成了的神经回路,这些神经回路因为长时间的固化以及积重难返了,这就是为什么命运的改变是那么的困难的原因,外在的改变只是改变的一个人的运气,而命却来自于自己的心智,而心智的物理基础就是自己的大脑,大脑中经年累月形成的脑神经回路,它们决定着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一个人的选择和决策,一个人的日常表现,而这些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和结果,以及由结果的累积塑造出来的命运。
所以,励志书籍也好,鸡汤也罢,或者大道理等等也罢,为什么听上去正确却难以改变什么?因为一条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一旦塑造形成,经年累月地固化之后,你能突然之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采取另一条神经回路去思考和行事吗?
绝大数的人都是凡人,都做不到,只能依照固有的神经回路去进行他们固化的路径决策以及行事,而我凭什么又能改变?我看难,但是即使很难,我也愿意进行挑战,我不是自尊心很敏感吗?我不是一向自高自大吗?我不是很懦弱不敢去见牛人吗?我不是总是回避各种和人打交道的场合吗?我不是总是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语给感觉羞辱和冒犯吗?……是的,这些都是我过往经年累月塑造出来的一些垃圾神经回路,我曾经以为这些神经回路就是自我的一部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我慢慢发现,这些不是真正的自我,它们是自我的毒素,是命运的黑手,是我人生的真正障碍和敌人,我,应该勇敢站起来,向它们发起挑战。
我的真正自我,应该是雍容大度的,是充满爱与温暖的,是能够给身边的人带来价值的,是能够和他人友好相处的,在面对大神和牛人的时候我应该是不卑不亢的,我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不仅是能够成就自己而且是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价值的,我应该最终明白:
过往我所理解的成功,那不过是在寻求一种盖过他人的优越感,那是一种童年时期自卑感导致的寻求心理补偿的行为。我真正能够寻求的成功,那就是不断地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一个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并带来价值的自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