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一部关于黑奴悲惨境遇和不屈抗争的小说,以汤姆叔叔历经三个奴隶主(谢尔比,圣克莱尔,列格雷),最终走向天国为主线,展现了美国黑奴制度的残酷无情。
汤姆叔叔是善良奴隶主谢尔比庄园的得力干将,因谢尔比的不善经营,无奈出售给债主奴隶贩子黑利,然后辗转于圣克莱尔和列格雷2个奴隶主。虽屡遭厄运,却不放弃基督信仰,怀着爱和信念,走向了最终的归宿。
此书总体来看,故事性相当强,情节颇为感人,围绕着汤姆叔叔,作者给我们展开了一幕幕舞台剧,舞台剧的基调是灰暗的,带着苦涩的况味。斯托夫人的安排也颇具匠心,先是两出喜剧,接着一出悲剧,最后又是一出喜剧。
汤姆叔叔在谢尔比和圣克莱尔庄园是苦涩悲剧中的轻喜剧,因为两个奴隶主都颇为友善,尤其是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和圣克莱尔女儿伊万杰琳的有爱,在汤姆叔叔的心中注入了一股股暖流。在列格雷庄园,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列格雷毫无人性的残暴,将汤姆叔叔抛入了谷底。在汤姆叔叔走向天国之后,其他人的结局又构成了一个喜剧,这个最后的喜剧颇有庄重色彩,乔治*谢尔比的解放黑奴与伊丽莎丈夫乔治回利比里亚在国际舞台上为黑奴解放积极奔走,一內一外,交相呼应。
如果要分析小说脉络,妄自揣测,斯托夫人做了不少传承的安排与对应。伊万杰琳给了黑奴精神上的有爱与支持,乔治*谢尔比却给了黑奴法律上的自由,一个天国,一个尘世,这不就是人所需要的全部吗,精神与现实。圣克莱尔本想给汤姆最终的自由,却因意外身故而作罢,但是乔治*谢尔比却给了汤姆妻子儿女以及所属黑奴自由证,这是传承,更是进步。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妻离子散,家庭破灭的悲剧,作者借汤姆叔叔之口,一再强调对基督的信任,对良知的坚守,而且一再引用《圣经》上的话语,这无不表现作者对基督教义的信任与崇拜。我并不信教,对基督教的教义了解很少,所以对作者屡屡引用基督教义,感触并不深,而且我认为,这也有作者乌托邦的向往。当苦难来临时,笃信教义而不做奋力抗争,稍显有些难以理解。或许有人会拿乔治的抗争反驳我的看法,是的,乔治刚开始是奋力抗争的,但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有人规劝他皈依基督,最终他也皈依了基督,这应该也算作者对基督崇拜的又一例证吧。在我看来,基于基督教义的抗争,是温吞水的,见效缓慢,并不值得推崇。有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美国黑奴的解放,最终不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吗?
或许我们近代史的抗争给了我们对武力抗争的一种崇拜,或许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会奋力抵抗。有人或许说我们没有宗教,所以抵抗虽然英勇,却充斥着血腥味,如果也如西方人皈依宗教,抗争的过程中或许就少了不少流血冲突。然而,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宗教,那就是几千年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孝悌,是我们的良心。当外在的压迫,让我们难以生存下去的时候,为了维护我们的信念,为了保存我们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传统,我们奋起反抗,这与世界上的很多民族,不是一样的吗?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提倡的对基督的皈依,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是她的愿想,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看书,不也要基于批判的原则吗?
此外,恕我冒昧,《汤姆叔叔的小屋》虽然情节颇佳,但总好像少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或许是美国的历史过于短暂,尤其是斯托夫人所处的年代,美国建国才百年左右,整书的文学性还是稍微有所欠缺,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中国有言,文为时而作,在斯托夫人所处的时代,解决黑奴问题迫在眉睫,这部小说的适时出现,无疑推动了黑奴解放的历程。所以,如果纠结于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实在可笑至极。
每部小说,都是一部舞台剧,人来来往往,事繁杂反复,身处其外的我们,无疑要感谢这些辛勤而有天赋异禀的作者,给我们呈现了这么精彩的时代画卷,让我们知过往,珍惜现在,看得清前面的路,感谢斯托夫人,让我们看见,一群黝黑的男男女女,唱着动听的圣歌,走向那阳光。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