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法国诺奖作家,生态文学再掀新热潮

征文网 2019年11月2日文学快讯评论1,041 阅读1253字

10月27日,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法语系、 “一带一路”中国文化教育与国际交流基金、中作鼎坚(北京)艺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的“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发展论坛”隆重开幕。

出席本次对话会的有,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和夫人热米娅,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著名翻译家董强,著名作家、中外作家交流营、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组委会主席赵晏彪,著名作家田瑛、曾凡华、80后新锐作家王威廉等40余位作家。
勒克莱齐奥在20世纪70年代就倡导生态文学,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巨有很大影响力《金银岛》《看不见的大路》《沙漠的女儿》等都是以生态环境特色为背景框架创作的作品。他自少年时代就喜欢中国文化,一直坚持阅读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熟读《西游记》《山海经》和唐诗、宋词等。本次论坛勒克莱齐奥与中国作家针对中国生态文学发展态势进行深度探讨交流。

勒克莱齐奥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不光有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大自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也给以极大的尊重和研究。现代社会,必须从自我视角出发认识全球的生态和谐,从更广阔的空间来认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这种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对传统生态观的升华,对文学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勒克莱齐奥先生引用李白《山中问答》、杜甫《见莹火》的两首诗解读了自然生态与中国文学创作的关系。

邱华栋说:“1962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瑞秋·露易丝·卡森(RachelLouise Carson)发表长篇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文学的正式诞生。本书自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出版以后,深深地触动了中国作家的心灵,一批又一批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并将自己的身心融于自然生态之中,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以诗化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同时邱华栋也阐释了文学创作从“人的文学”到“生命的文学”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作家在创作题材、表现形式上要更加丰富多彩。

赵晏彪在致辞中说:“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19大报告的指示精神:‘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勒克莱齐奥先生是中国非常友好,对中国文学和生态都充满了兴趣,我们要向勒克莱齐奥先生学习,做有情怀、有德行、关注民生和生态且视域广阔、有思想高度的作家。”

与会作家纷纷就生态文学创作问题向克莱齐奥和邱华栋进行了提问和交流,邱华栋结合最新出版的生态小说集《唯有大海不悲伤》认真回答了青年作家在生态文学创作立足点选取和应注意的技巧问题,与会青年作家都感到收获甚丰。

与会领导和作家,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对生态文学创作的支持给予肯定。会议还同时举办了“走向世界文学顶尖作品评选”启动仪式,发布了参评作品要求及评选委员会组成等信息。来源:作家网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