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萤火虫重新飞回杜甫的井边”——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侧记
10月27日,“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在东莞举行。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和夫人热米娅,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外作家交流营组委会主席赵晏彪,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和曾凡华、田瑛、刘迪生、杨映川、王威廉等作家,以及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相关领导出席座谈会。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阅读过勒克莱齐奥的一些作品,他的小说成就了今天五十多岁的我。”再次见到勒克莱齐奥,邱华栋难掩内心的激动,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见到勒克莱齐奥先生了。第一次是在2008年,当时诺贝尔文学奖还没有公布,勒克莱齐奥前来中国领取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是《乌拉尼亚》。邱华栋甚至还能回忆起勒克莱齐奥领奖当天感冒的样子。
在此之前,邱华栋一直通过作品认识这位大作家。他读过勒克莱齐奥所有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最早是《沙漠的女儿》(又名《沙漠》),这也是勒克莱齐奥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小说。大学毕业后,邱华栋只身来到北京,置身于水泥森林中的他,被北京巨大的城市景观所震慑。《诉讼笔录》中的主角亚当•波洛对现代城市的抵触和反抗,让邱华栋感同身受。“亚当•波洛面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植物的感觉,在城市里被挤压成别的东西,这对二十多岁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
邱华栋丝毫不避讳勒克莱齐奥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我阅读过勒克莱齐奥翻译成中文的22本书,全部都读过,甚至我的作品里也有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影子。”邱华栋特别喜欢短篇小说集《蒙多的故事》,讲述一个男孩在四处流浪的过程中对生命细腻的感受,主人公蒙多变形后出现在了他自己的小说中。
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反思现代文明
邱华栋认为,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对现代文明有一种真正的反思,这与勒克莱齐奥坚持文化多样性和提倡生态文学息息相关。土家族作家田瑛也认为“勒克莱齐奥一直关注生态,而且生态的主题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写作之中。”
曾凡华在上世纪70年代从生态角度创作的报告文学《神农架之野》曾经受到郭沫若的赞扬,说他“站在地球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此次座谈会前,曾凡华重新翻阅勒克莱齐奥的《战争》,再次被小说中诗性的语言吸引,勒克莱齐奥爱护生态的怜悯之心让他感触良深。
曾经做过前线记者的曾凡华认为,“战争是对生态最大的灭绝” 。他回忆起发生在战场的一段往事,当时他想把一块巧克力分享给敌军女孩,女孩以决然的仇视目光回绝了他,这给他留下来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整个世界来说,和平是一种生态,战争是一种死态“,曾凡华认为作家们应该向勒克莱齐奥学习,用笔捍卫生态、捍卫和平。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