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川雅之先生的著作《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联想了一些关于事物秩序感的存在,也了解了些日本的审美文化。以我浅显的生活阅历,记录下关于这本书的个人感想。
书中主要内容和它的书名一样,详细解释了关于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微、并、气、间、素、秘、假、破。这八个审美意识没有涵盖了日本审美意识的全貌,而是黑川雅之先生认为比较关键的概念。
在记录之前,先解剖下自己关于“审美意识”的理解:
“美”是事物存在共通的秩序感,让人感觉舒适和谐,比如长得壮的牛比瘦的牛美。“审美“是关于欣赏美和解析美的行为,”审美意识“是人类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思想,告诉你什么是美,你要去理解它欣赏它,并且使用它。
它是一直存在于某人一生的意识中的,它会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好比欧洲人的审美和亚洲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所产出的艺术品也是不一样的,事物的”美“是共通的,”审美“行为部分相同,”审美意识“由于牵扯到更复杂的人文环境,共通的部分可能很少。
“微”——个人觉得是从局部看整体,在细节中体现整体,在时间和空间中认识到“点”的存在很重要。
谈到日本的产品就不得不提它的细节处理,日本人非常重视细节。有个印象比较深的例子,旅馆里的马桶清洗后,管理者就让清洁人员去喝马桶里的水,以检验马桶是否清洗干净。
而且日本的城市建筑也很好的体现这点,日本相对于从大局整体观入手,他们更倾向于从细微处开始着手。不管是西方城市还是中国城市,街道区域是比较条理的、有规划的,但是日本的街道就比较散乱,有人说看东京的地图,就好比一个巨大的村落。
我个人觉得是大部分社会国家执政者的个人意志优先于普通百姓意愿的,尊从组织团体的安排;而历史上日本是没有绝对统治者概念的,日本的战争只限于武士阶层,和庶民关系不大,即便城主败了,只不过是更换了大人物而已。
所以日本的城市概念就没有发展起来,慢慢的以房屋为中心的点积累在一起,就变得好像一个大城市了,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大聚落而已,没有所谓的像北京的环数越小越是中心。
“并”——原文摘录:单纯地把并列的、没有上下级关系的多个局部聚合起来而产生的和谐关系。
这个概念不难理解,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共存,和谐相处的关系。
有一点我挺佩服日本人的,就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很另类。日本有很多宗教同时存在,互不干扰,可能日本人生下来的时候家长抱着孩子去参拜神社,结婚的时候会在基督教堂举行婚礼,而死后又以佛教的仪式举行葬礼。对于这样的过程,日本人觉得很自然,万神是并列的,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
而且他们的文字也是这样的,世界上只有日本是同时使用三种不同文字体系的国家,日本人把汉字和片假名、平假名并列使用的,汉字是从中国引入的,之后日本人根据汉字的结构,变形发明了平假名,后来又根据西方的外来语发明了片假名,日本人能够自如的使用这三类文字。
“气”——原文摘录:存在于人内心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可以支配生命。
“气”,可以联想到气场,一个事物,越靠近它,越能感受到它的气场,就和万有引力一样,越靠近地球,引力越大。用到人身上,就好比严厉的老师,老师越靠近某位成绩差的同学,这位同学越能感受到老师强大的气场,或者是一个芬芳的女神,徐徐向一个舔狗走来,越近越能感受到女神的气场。
严格来说,它是一种无形力量,每个事物都存在“气”,彼此之间保持距离,就好比森林里的大树,它的“气”足,与周围的小树拉开一定的距离,但小树之间相互交叉。
“间”——原为摘录:“间”的概念在绘画中以余白的形式表现,在音乐中以余音的方式存在。
黑川雅之先生认为要理解它,有几个前提,一个是要理解“气”,可以理解为由“气”所构成的时间或空间,“气”是生命力,是能量,“间”是生命的空间,也是能量的距离;一个是要抛开“整体”这个概念,要以局部为核心的“微”的视角去看待,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善于找到个体与个体之间特殊关系的能力。
以前听过一句话:距离产生美,当你与想要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的时候,就一直向它靠近,能得到它。但当你拿到手后,恍惚间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失去了一开始的期望,我想应该就是你和它之间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空间去想象它的美好一面。
“假”——原文摘录:不去抗拒、顺势而为的美,这就是“假”的含义。“假”也有“借”的意思。
真与假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但不要影响我们对事物好坏的主观判断。我一开始很难理解:假的含义,以及它包含了借的意思。
后来我想到一个恰当的例子,为什么军训的时候,女同学看上去长得很普通,但一个月后却觉得长得还可以,仔细一看,原来都化了妆,化了妆的女孩就不是她本人吗,看上去很假吗,但又很真实,其实她只不过借助了化妆品的力量,让自己更美而已,假吗?是有些假,但也是真的美。
而且社会人们对颜值向往,使得她们在社会环境下追求美而已,本身没有错,尽量让自己顺应自然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不应否定。
有时候,假的存在是真的外壳而已。
设计的最高表现状态就是无限接近自然的状态,很多设计师认为做设计就是在模仿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养分,最终结果又回归自然,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秘”——原文摘录:是为了触发更深入的理解,需要采取隐藏的方式。
作者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但其中的细节处没有描述详细,因为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需要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所以每个人读完之后,感受是不同的,读者是不能完全按照作者的意愿去理解小说内容。
每部小说都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参与完成的,作者在其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抛出了部分东西,隐藏起来的东西,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而这个隐藏起来的意识大概就是秘。
“素”——原文摘录,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
探寻物体深层的原型真谛。
从我小时候接受的日本建筑文化印象就是,两层的木屋,家具摆放整齐,造型简单。日本人喜欢用泥土、木材、竹子和纸张来建造住宅,尤其是,这些木材在经受风吹雨打过程后,显现出优美的木纹色,与自然一同风化。
对于素材和造型的关系,日本人有意识地重视素材,而弱化人工造型的设计,探寻最能体现素材鲜活感的、尽可能简洁的造型,比如日本的和服,基本就是一种造型。
“素”的思想,首先就是对于素材有着敏锐的感觉,并且要尽力去考虑如何展现它的素材长处,以及可以产生自然形态的造型。尽可能不要有过多的人工造型的痕迹,让它接近自然的形态。
“完成原创的设计不是去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探求物体深层的原型真谛。”这句话给了我很多问号,做设计不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吗?怎么才能做到不刻意打造,又能让它接近自然的形态,,或许我还没有和自然真正地做朋友。
“破”——原文摘录:无论是艺术之道还是武道,首先要严格遵循固有的传统形式(型),然后再抛开已掌握得炉火纯青的传统形式,去发现和创造新的形式。
黑川雅之先生提到世阿弥的能乐论中有关“序破急”的阐述,“序是开篇的基础铺垫,破是打破序、对各种精彩的全力展现,急则是精彩之后的结语或余音。”就比如做技术的,一开始要掌握传统的形式,直到学无可学,就可以尝试打破原有的固有形式,进入创新阶段,甚至能够自成一派。
日本的审美意识中,包含着破天荒的意外美和偶然美的机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做陶艺的大师比较任性,他们会同时制作很多陶胚,放到窑里烧制,烧完后,绝大多数陶器都会砸破,最后能够剩下就只有一两件精品,他们认为自己的创作品好坏由自然的“偶然性”主导,是自然选择了它,而不是自己创作了它。
黑川雅之的这本著作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会尝试以他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