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19创作的经典代表作品。讲述了伦敦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劵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突然抛弃一切,离家出走,用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余生追求自己绘画梦想的故事。斯特里克兰生命的最后几年,在他重病在身,双眼失明下创作出了不朽之作。可惜临死前却嘱咐土著妻子在他死后把屋子全部烧掉,一幅幅伟大的艺术画作就这样在熊熊火焰中永远地消逝。这个故事灵感来源于著名印象画家保罗·高更,毛姆以此描绘临摹了一个离经叛道,生前被人唾弃、死后却备受推崇的画家形象。
《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第十七章讲述叙事者在伦敦生活时所了解到的斯特里克兰;第二部分从第十八章到第四十四章,描绘了叙事者客居巴黎后和斯特里克兰正面接触;第三部分从第四十五章到结束,着墨叙事者游历塔希提期间听到尼克尔斯船长、犹太商人科恩、鲜花酒店老板娘缇亚蕾·约翰逊太太、库特拉医生等人描述斯特里克兰临死前几年的情况。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无疑是《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核心主要人物,整部小说记录了他传奇的一生。按照大多小说的套路来说,主人公一般都是正能量,他们的生活也是一波三折,丰富多彩;然而,他不像一般的主人公在逆境中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没有想过改变自己,也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挥洒自己的梦想中。
一个男人抛弃了和他生活17年的妻子,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他有外遇了。斯特克里兰的太太艾米无疑也是这么猜测的,她觉得丈夫一定和她生活腻了,到外面寻找新的刺激,被别的女人勾引跑了。这种猜测很合理,连作者也是这么觉得的。如果不是因为其他女人,还能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理由呢?小说中当作者质问他是否带着女人离家私奔时,他的脸上表情变得非常鄙夷:“女人的脑子真是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她们以为男人离开的唯一原因是移情别恋。你认为我有那么蠢吗,会再去做我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的事情?”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这种在世俗大多数人看来幸福的人生,又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正是对这种看似“幸福”的人生提出质疑!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原本是证券经纪人,有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在他那张粗野的,显着肉欲的脸的背后,有着一颗骚动而不安的心,他饱受孤独地摧残,经受来自“神”的折磨,而他又是天生为艺术而生的人,对绘画艺术追求他告诉叙事者:“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所以,他注定在”神谕“的召唤下,在趋之不散的念头的驱使下,在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下,冲出世俗的藩篱,走向了艺术的至境。他正是在孤独中彷徨,在孤独中冲突,在孤独中生成,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在孤独中实现了灵魂的自由。作者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孤独,但却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脱。
《月亮和六便士》的现代性表现在人物的虚化上,它的人物既不注重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不是某种类型人物的代表,而往往是一种情欲一种精神的象征,人物形象模糊不清,像水墨画远山背景一样被淡淡地做了虚化处理。毛姆曾在文章中写道:钱能带给我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独立。而金钱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节省时间。事实上,毛姆一生活了89岁,同时毛姆游行游历多国,这也是与毛姆所“推崇”的金钱,是离不开的。换言之,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探讨表现的主题并不是“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而是“你要抬头去望月亮,也要低头去捡六便士”。
人物是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它关系着作品的情节处理方式与具体的叙事手段,也关系着作品在读者中的反响。小说中刻画的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很难用特定形容词来定义的形象。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同时在斯特里克兰身上体现出来,他是为了艺术而献身的艺术家,是追逐月亮的勇敢者,从他的身上读者既能够感受到努力追求艺术梦想的激情与生命力,但同时他在道德上又存在着巨大的瑕疵。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立足的,所以他只能作为一种高标绝尘的精神形象而存在,供人瞻仰。正是这样的复杂性,令斯特里克兰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形象。
“世界残酷无情。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来到人世,也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去往何处。我们必须谦卑处世。我们必须看到沉寂中的美。我们必须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不要让命运注意到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无知的人的爱吧。他们的无知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安心生活在属于我们的小小角落里,像他们一样谦恭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这是德克•斯特罗夫说的,他坚信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对他百般照顾。后来他深爱的妻子跟了斯特里克兰,最后也是因为斯特里克兰的原因妻子还自杀了。饱受悲痛的德克•斯特罗夫选择了回老家。这是一个人被生活折磨得精神崩溃、决定打道回府的自白。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完成。本我”是完全出于潜意识的本能冲动欲望,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用更容易理解的话来解释,即“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标,“自我”是二者冲突时的调节者。
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分析理论来解释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塑造的“斯特里克兰”,就更容易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斯特里克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使我们看到一个活灵活现“仰望月亮”的典型形象。他在“本我”中追求自我,在外人看来,“斯特里克兰”没有任何画画基础,他简直是疯了。而在他自己看来,“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他的”画画全凭自己摸索,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是为了满足内心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所以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画随便展示给别人看。
斯特里克兰一直陷入“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就是说,他的“自我”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在他的一生中,与三个女人分别有着情感纠葛,尽管对“斯特里克兰德”来说,他不在乎身边女人的感受,但在生活中,情感上,她们给予斯特里克兰希望和充实。斯特里克兰德初来巴黎,生活困顿不堪,斯特罗夫出于好心收留了他,对他照顾有加,使他恢复了健康。在相处的过程中布兰琪•斯特罗夫爱上了他,而他此时恰好需要一个模特。尽管自己布兰琪丝毫没有爱意却出于创作的需要利用了她。充满魅力的布兰琪身体成为激发斯特里克兰创作灵感的源泉。小说中斯特里克兰说道:“假如女人爱上你,在占你灵魂之前她是不会满意的……男人的灵魂漫步于宇宙最偏远的角落,而她却想将其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你还记得我妻子吗?我发现布兰琪也玩起她那些花样来……”而这一切在斯特里克兰看来却是一种束缚。因而他把女性当作工具,一旦欲望宣泄完毕,没有利用价值,便绝不留情的将她们抛弃。无论是对17年的结发妻子还是布兰琪亦是如此。即使布兰琪以死亡相要挟也难以扭转他冰冷而决绝的心。而他之所以选择爱塔完全是看中了爱塔的“奴性”。爱塔对斯特里克兰无欲无求,总是任凭他差遣,默默地打理好一切琐碎的事物,使斯特里克兰能够毫不分心,将所有精力投身于创作中。爱塔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所有幻想,漂亮、单纯、温顺,并且有一份相当可观的资产,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她没有被文明世界的俗气所污染,身上没有沾染任何世俗气质。斯特里克兰这样形容他眼中的爱塔:“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顾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节下,斯特里克兰终于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下实现画画的梦想,他可以随心所欲在墙壁上画画,不会被打扰,也不会被阻拦,不必为生活潦倒而担心忧虑,也不会被情感羁绊而负累。在这样“自我”和谐调节之下,他的“自我”意识与“超我”意识得到共处与统一,最后实现“超我”的境界。
今天的《月亮与六便士》大多数读者显然没有达到书中男主角的事业高度,因此,毛姆所推崇的“先六便士后月亮”,其实并不适合我们大多数人。换句话说,毛姆所说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大部分读者都只记住了后半句。因为在很大一部分人群中,“满地根本没有六便士”。我们在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忽略毛姆所写的背景:男主角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收入颇丰,家庭也和睦不错。这是作者交代的背景,而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就在于制造“冲突感”。但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过分被男主人公放弃一切去当画家给吸引住。
看完书后,我又把其中提到的画家,诗人的画和诗找着看了一遍,不禁要感慨,那个时代的大师真多,生活在那时且能亲自看到感受到他们的作品,甚至见到、认识他们的真人,真的是好幸福的事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也许我们有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三个问题,或者想过,却从来没有勇气面对过。是啊!做自己,是需要天赋的,就像斯特里克兰那样,无所畏惧,不被世俗束缚,只为内心深处的原始欲望而奋进。作者在书里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时我还不明白,人性其实非常复杂,现在,我清楚的意识到: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里。”(张国强)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