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1500字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8日语录文摘评论66 阅读1834字

朱老先生首句直接写:这几天颇不宁静。即使现在,也不能真切体会这“不宁静”。但读了这本书,突然对宁静与否有了一点点感觉。人喧嚣,路迢迢,我们就在静与闹中前行。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读的,因为是费孝通,“那么远,这么近”的直觉。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似懂非懂许多年。新冠突袭,武汉封城,那么多人蜂拥鱼贯而出,去哪儿呀?奔赴家乡。看来绝大多数都是城里的乡下人,遭遇突变,寻根回家便是第一选择。然后就有那么多人站出来拒绝接纳。再然后,就听闻,不论外面混得好与赖,村里唱戏等诸多乡村事务总得支持表达心意吧?可是,没有;所以,不接纳。

这逻辑,土气得无法接受。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不流动,听从安排,不伤害自己,不妨害社会。这是原则吧。

读书之后,也学费孝通说一句:土气得可爱。乡村最近的,最离不开是土地。土地是她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可以化解任何冲突与矛盾。早有这样的风俗传统:出门在外,水土不服,老一辈的母亲会给你带一包灶上的泥土,想家了,身体不舒服了,煮汤喝,可谓药到病除。游子回家,离别之时,会捧一抔黄土离开。左一闻,又一摸,小心翼翼地放在卧室,似乎都可以真切听到家乡的风声雨声兼人声,更亲切地回到那个朝思暮想亦牵魂的故乡。

大地,母亲。母亲最无私,最能包容。疫情之于爱,犹如玫瑰之于刺软,孰大孰小,乡人自有判断。

故乡安放的岂止是身体?更有一生都摆不脱的气场,比如男女有别,比如血缘地缘,再如礼治秩序……

关于灵魂和身体,总得有个安放的地方。比如年前的蛋壳逼死的年轻人,逼疯的房东,各种媒体的叫嚣,以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群,就是个团体格局,诸如一捆柴,捆绑在一起的是需求和利益,散落天涯是终极结果,只是用生命的代价来区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落后,有诸多残酷。

再来看看中国的乡村,即使在今天,村里的红白事宴,大吵小闹,总有一位德高望尊的长者出面主持,然后当事人会奉为圭臬,严格遵守。这就是乡土的秩序吧。非常不适应,我的地盘我做主。为什么,我的行为处事要被人规划,我的意向选择要被人左右。更为关键的事,还得点头哈腰,好酒好烟招待。

这种德高望尊者,往往是一个姓氏里面的长者,年轻时虎虎生威,闯南走北,名利兼得;老年时威严不减,子孙接继,日子安然。当然,有个公职,或者做个某个官,最好。他拥有最高话语权。以此为中心,一圈一圈荡开各种人际关系,出不出五服便是判断亲疏的标准。坊间,也流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哲理。然后,就这样,心中即使有千万理由,万千个性,也得装作自己就是错了,自己就是无知,该听长者的。逢时节,把南瓜蔬菜等四时之物奉上,以示感激。

中国乡土的这种差序格局,有中心,有远近,却也像一圈一圈的了涟漪漂亮整齐,互不干扰,和谐共存。

费孝通说:无讼。至高无上的骄傲。

男女有别也甚为清晰。女性权利在乡村,大概只有生育和缝缝补补,隐忍屈辱。至于话语权,决定权,少嘚可怜。甚至祭祀,扫墓之类的庄严家族活动,女子都是无权参与的。女子一生的可悲在于娘家不是家,婆家亦不是家,儿女家更不是家,一生的归宿在于依附,习惯喊之“某某家的”。女子一生的可喜在于可以生育,母凭子贵,家族由此绵延。

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里的一个事业社群,有纪律。但人,毕竟是有感情的,那么这里就涉及一个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了,有乡土文化的味道。可,纪律是排斥私情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具体是说接受同一意义体系。即同样的认知得出同样的结果。门当户对是最好的诠释。经典的爱情故事,诸如木石之盟,梁祝爱情,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等等,哪一桩爱情不是家族利益的延续。即使是现在,比如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婆婆来了》的各种悲喜,以及《父母爱情》里高情商撮合,拜金女,凤凰男的艰难旅程,哪个不辛苦,哪个不撕裂。各种城乡的结合,哪家不是磕磕碰碰,伤痕累累。只要门当户对,思想认知,生活习惯相同,社会就会很稳定。

契约式的中国乡土社会,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应有的纯朴变得狡诈,所谓的德高变得傲慢,本来的调和变得利益。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源于斯,长于斯,归于斯。归根到底,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形有形地传承并延续这种乡土文化。

两个不同的认知是不会融合的,但是是可以理解并接受,无视的。存在是个客观现实。只有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让自己的内心更开阔,更强大,便可以接纳所有存在。

此外,大家必有大家风范,与物质无关,但与学识有染。人喧嚣,路迢迢,闹中取静的最好方式,还是学习。学习,永远在路上。(任海娟)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