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小说。
其实关于信仰,不单纯地是相信上帝和真主,这世上的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条都值得我们去相信并付诸实践。我在菲国,看到人们信仰基督,信仰耶稣,很虔诚,我从小就接受社会主义教育,信仰马列主义,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有时候觉得他们的信仰很可笑,有时候觉得他们的信仰很动容,不论贫富,那种从心底发出的崇拜和膜拜,我们难以理解。
我总觉得,文字是很感性的东西,读这部小说,内心总是被一层愁绪笼罩着,忍不住地一次次叹息。不过,愁绪也好,叹息也好,都是淡淡的、轻轻的,像羽毛轻拂过手心,留下痒痒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故事就几个主要人物:阿米尔,哈桑,索拉博。所有的介绍都是说救赎,而我却更关注的是小说中那种人物心理的孤独感。有人说所有的平凡与伟大、阴暗与美好、冰冷与温情,在作者的笔下,用一种略带荒芜的语调叙述出来,友情也好,亲情也好,在这种荒芜感中显得格外凄凉。
从高中时代开始,我开始认同孔子的“性善论”,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因为自私是每个生物的本能。
阿米尔是自私的,他为了获得爸爸的爱,将哈桑对自己的真挚,一再践踏。
阿米尔同时也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再次通往好人的路”,通过收养索拉博,对自己和父亲曾经的罪恶,完成了救赎。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作者做到了,不仅展示了那个时代灵魂的悸动,还让无数灵魂跟着悸动起来。
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敢不敢直面、接纳并修正真实的自己?我们终其一生,在追逐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是哈桑,会对一个见死不救、自私懦弱的玩伴不离不弃吗?如果你是阿米尔,会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哪怕他不完美,并且对恶行忏悔、对缺陷接纳并修正吗?你到底是哈桑还是阿米尔,你敢不敢勇敢追逐心中的风筝?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似乎都能很好地将真实的自己掩藏起来,通过社交软件和美图,都能收获一个近乎完美的自己。
我们似乎都很忙,忙得没时间与自己深交。但真相往往不会就此停滞,相反,越害怕面对的,往往会在某一天越清晰地浮出水面。
就像书中说的: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脆弱无助的小孩,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其掩盖在内心最深处。
我记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其实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很深的感慨,或许是对过去无法释怀,或许是忏悔和无奈,或许是对自己的心疼。
当阿米尔感觉哈桑和阿里识破自己的真面目后,是释然的!
当索拉博终于有了一丝微笑,当阿米尔终于可以在他的后半生里,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时,他是高兴至极的!
我们可以相信,追回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还有那许许多多承载、浸透在风筝里的、说出或未说出的过往,以及完成和未完成的心愿。
读到这儿,忽然对困扰我的问题有了答案。
我们到底在追什么?大抵就是一个问心无愧的自己了吧。
诚然,每个人心中,都有深深的卑微或者不敢面对的过往,或许可以挽回,或许再也挽回不了。
但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还能对内心深处的自己有所觉知。毕竟,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便不会痛苦。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穷其一生,你到底在追什么?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