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3》成为新年读完的第1本书。何帆老师依旧没有让人失望。
何老师判断,我们已经进入了本土时代,2020年将是本土时代的元年。所谓本土时代,自然是与全球化对应的。当然,无论何老师说的对不对,新冠疫情已经毫无疑问地改变了时代本身的属性,接下来如何行动确实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个人启发特比较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个演员”告诉我们人生的注意力分配。何老师特别擅长用比喻和隐喻。他用两个演员模拟了2020年的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光怪陆离的2020.里面充满了各种奇闻异事;一个世界是新冠肺炎的2020,里面凝聚着我们的主要记忆。在两个演员的背后,是我在2020的注意力分配。如果不是看何老师的书,我竟才反应过来2020在国际上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大事。科比,安倍晋三,乔治·弗洛伊德,瑞幸,孙杨,肖战,国际冲突...何老师精妙的总结到,这个演员“越是卖力的演出,观众忘记的就越多”。属于全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大概是新冠肺炎。口罩抢购,居家隔离方芳事件,吐槽社区管理,云办公,厨艺修炼,心态调整.....估计这些关键词是疫情前期的主要记忆。但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进入常态化阶段,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似乎又发生了转移。似乎刚刚过去几个月的世界就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久到我们已经忘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好在和方老师点醒,我要自我觉醒,要意识到这种变化。时间变了,时代变了,人生态度也要变。那些小纠结,已经不再重要。何老师说,新冠疫情教会我们三种能力去应对世界:反省力,忘却力,叙事力。反省需要我们跳出常规,忘却需要我们藏好消极记忆,叙事需要我们讲好自己的故事,用一种“重建”的模式,而非抱怨似的受害者模式。新冠疫情教会我们,需要做个“强人”,要具有被讨厌的勇气。
第二,时代发展的趋势不会变。何老师分析到,数次瘟疫,都曾改写人类历史,但是,不曾改变历史前进的逻辑。当前的逻辑就是全球化的退潮,全球经济的萎靡,以及技术进步的不断加速。新冠疫情更是会作为催化剂,进一步加快这种进程。换句话说,本土时代的最大特点,一是加速,二是需要不断向内。需要我们建立小世界的同时,链接大世界,用何老师的话说,构造“网中网”,原因有二。其一,陷入小世界,我们就容易陷入自以为全知,其实无知的信息茧房。其二,只顾连接外部世界,就会迷失,搞错人生的重要性排序。
第三,组织要做变形金刚。两个企业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比亚迪。让人非常震惊的,这次疫情,口罩最大的生产商竟然是比亚迪。一方面比亚迪揭示了组织以及组织里面的个体具有多么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比亚迪也揭示了在高度压力和责任感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怎样的成绩。今后再有小抱怨,今后再想说有困难,不妨回看比亚迪。另一个是华为。华为遭到美国的芯片封锁,催生了鸿蒙系统的产生。鸿蒙不是对安卓和IOS的复制和迭代,而是要构建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万物互联的世界。在压力面前,华为没怂。何老师总结到。变形金刚式的创新主要有三种模式:激发、转化和重启。进而引出了三条强大法则:1.如果前面有两条路可以选,选那条更难走的路;2.如果遇到了新的劲敌,去武器架上找你最趁手的那件旧兵器;3.一个组织也需要“断舍离”。
第四,物流揭示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动向。几个有趣的点:(1)“疫情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听起来是好事,但卡车司机却在抱怨通行费是不收了,可货主要求降低运费,一算反而亏钱了。”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2)顺丰竟然在湖北建造了自己的机场。(3)汶川地震之后成都发展更快了,新冠疫情之后武汉也会发展得更快。(4)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之外,还有一种力量叫发动。发动就是群众路线。就是先找到积极分子。实现连接协作和发动的全链条。这一点对个人和组织来说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第五,社区治理和健康码揭示了中国未来政治运行的新动向。也是几个有趣的点:(1)居委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没有行政级别。(2)居委会要干好多的事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看完何老师的写作,我有点为自己在隔离期间对居委会工作的不满有一丝歉疚,躬身入局,和在场外,真的是两个世界)(3)居委会解决日常矛盾,居然充满了智慧,是行走的科斯定理和实践的《矛盾论》。(4)“想要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不是让社区干更多的事,而是让社区干更少的事,基层干部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动群众上,让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市场和志愿者帮助政府社区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事情,这样反而能形成更好的互动,民众的满意度反而能提高。”(5)健康码最早是支付宝做的。健康码未来的使用场景,竟然能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6)相比外国人而言,中国人更习惯日新月异的变化。(7)相较于疫情期间,网上的群情激奋,处于风暴眼里的武汉人,情绪反而更为平静。在这一点,北京日前的疫情泛起也体会到了这种心态的变化,颇为值得玩味。
第六,陷入困境,往往存在第三条道路,有C型弯道。“我们往往要走更迂回的道路,最终才能达到更远的终点,对创新的管制看起来是绕路,甚至看起来是退步,但却为未来的创新铺平了道路。”在这个意义上,看似开历史倒车的举措,也有其积极意义。采用迂回发展的道路,似乎能走的更加长远。
第七,成长的烦恼就是孤独和背叛。国家的成长如此,人的成长也如此。中国遭遇到美国的封锁和对抗,就是因为处于成长的阶段。《追风筝的人》里面阿米尔对哈桑的陷害,背后竟然是成长的逻辑。和老师写到“一个比你有优越感的人,是无法忍受他还要受你恩惠的事实的,也无法接受他比你更正直更勇敢的事实,于是他会编造理由说服自己,好变本加厉的恨你。”改变观点太痛苦了,于是宁可歪曲事实。
第八,做一个相信奇迹的人。李培林的三项研究非常有趣。第1个研究揭示了,农民工的收入比城市职工低,工作时间比城市职工长,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产生更为突出的社会不满情绪,反而认为是会更加安全更加公平,对地方政府的工作满意程度也更高。第2个研究揭示了,新生代的80后90后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感到更多的社会不公平,会采用更加激烈的方式进行抗争。第3个研究揭示了,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更多情况下在于自己的看法。李培林的一位北京的朋友,是个处长,是个博士,在北京奋斗了很多年,却认为自己是“中低阶层”,因为没有房子,每月的收入也所剩无几。我们身处一个更加富足的时代,却拥有更多的不满情绪,对社会拥有更多的抱怨,两代人的价值观的差异在几个研究当中显现的非常突出。相信我们在日常与长辈的互动当中,也或多或少的能发现类似的线索。接受既定的事实(毕竟除了接受,我们也不能做什么),做一个相信奇迹的人,或许会活的更为舒服一点,更能够做好自己人生的重要性排序,也能更能够找到自己人生的特别意义。
第九,一个让人感动的彩蛋。何老师真是写作的高手,他的结语给这本书画上了一个让人动容的结尾。他写到《变量1》出版以来,范家小学有了新的英语老师李丽。书中一句话,感动不已。“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有一次李丽晚了半天返校,傍晚回到学校,一群孩子冲过来紧紧抱住她。”我想这应该就是一个作品,一些文字,在当代最好的价值。
本土时代已经到来,本土时代需要自我觉醒,本土时代也更加需要行动。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