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18日语录文摘评论142 阅读4341字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

01、大秦帝国: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气呵成看完《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澎湃的热血充斥心中,看到了大争之世的纷争,看到了马革裹尸的壮烈,看到了惊心动魄的变法经过,看到了柔肠百转的凄美爱情,看到了铁马金戈的尔虞我诈,也看到了战国百家争鸣的灿烂,似有万语,不得不抒。

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秦国君主嬴渠梁和治世大才卫鞅君臣合心进行变法图强,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凤凰涅盘”将奄奄一息的秦国推上战国霸主地位,成就了华夏文明的正源,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一个国家要有一种信念,一个民族要有一种信念,这种信念经过数代人的血泪付出,不断的沉淀、升华,从而深入骨髓。“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这就是老秦人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抵抗力的赳赳信念。

老秦人把这样的信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弱秦与强魏少梁之战后,卫鞅作为魏国丞相公叔痤战的门客观看战场,发现每一个秦国士兵都是正面被利箭击中,告之公叔痤战胜这样的秦人很艰难。而当赢渠粱要为秦国换来发展时机时公叔痤要求秦国纳贡称臣,赢渠粱回答:“不纳贡,不称臣。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当面对老士族反对变法,赢渠粱坚决地说:“秦国变法不是虚应故事,有人拥戴,秦国要变,没人拥戴,秦国还是要变。”然后又与满朝文武在国耻碑前对天盟誓:“上下同心、变革雪耻、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我们看到每一次老秦人都是以这样的傲然姿态坦然面对,从不惧怕,“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一种信念,也是支持着弱小秦国的支柱。他们展现给我们视死如归的壮烈和坚硬如铁的韧劲。在列国卑秦的目光中,刻石铭国耻,筚路蓝缕,求贤似渴,变法图存,以法治国,内部整合的激烈、强大外敌的入侵、他所开创的时代精神却始终是支撑华夏民族的坚不可摧的基石。

02、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

处在“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大争之世”,秦国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时有被巨浪打翻的可能。回顾秦朝自秦穆公至秦献公,经历4代之乱,长期的穷兵黩武让秦国无军无农无商无工,再加上旧俗未改,老世族对于国家资源的长期垄断,当时的霸主大魏对其虎视眈眈,天下鄙秦,随时会有灭国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后,秦孝公赢渠粱登上了这架早已千疮百孔的战车。

面对山河破碎清醒的认识到靠着一次次征战只能把秦国脱向深渊,为此下定决心要让秦国强大,颁布《求贤令》。卫鞅在不被魏国重用的情况下,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贤令》的感召下,不畏艰险地来到国力最弱、生活最艰苦、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惊天动地的、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最彻底的大变法。

秦孝公力主变法是为了国家,孤身去墨家总院澄清事实是为了国家,把公主赢玉嫁给商鞅是为了国家,准备大哥赢虔、老太师甘龙是为了国家,病重时欲传位于卫鞅也是国家,回顾卫鞅,从斩杀私斗重犯到应对墨家刺杀,从应对墨家刺杀到刑治公子虔,从烧毁孝公密令到解散护法新军到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甚至临死前对于新君赢驷推荐了商於郡太守屈里疾做上大夫,函谷关守将司马错为国尉,卫鞅推荐之人屈里疾历经三朝,司马错为秦国打下了四川巴蜀,就是面对极刑,商鞅也没有丝毫的退缩畏惧!

他的死能平息老士族的怨恨,能消解六国对秦的敌视,能为赢驷铲除复辟老士族创造条件,让法的精神深入大秦帝国之骨髓为,为何不做?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赢渠粱和卫鞅真正做到了“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鞠功尽粹,死而后已”。

03、乱世中百家争鸣,不离不弃之爱情

大争之世,凡有血气才有争心。世间事,在人,在志。战国乱世,各诸侯国之间争战不休,凡有些实力的,都谋求称霸,血气和争心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精神风貌。于是一时间群雄蜂起,无论是君王将相还是布衣庶子,都希望能够在乱世争得一席之地,好对得起自己一身学识抱负,对得起国家社稷江山,对得起后世丹青史书。

乱世中百家争鸣,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立法以立万言,墨家的兼爱非攻,一时间百花齐放。无论哪一家治国,都应该符合当下的形势,符合国家的国情,能为国民带来福利,这才是关键,除此之外还需不断的践行。“心志不同,对大势的判断也不同,心坚则可,心动便不可”。商鞅初到秦国,用三个月时间考察完秦国,对秦人私斗成风的旧习,对一些陈腐古老的秦风习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向秦孝公提出了《治秦九论》,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废世卿世禄、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巩固中央集权”等策略。在施行新法的过程中,从“徙木立信”到处罚孟西白三族私斗,从惩治公子虔、公孙贾到率军收复河西之地,商鞅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步伐,用不断的努力燃烧着自己,也影响着景监、车英、王轼等一批人,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人事努力方面商鞅无疑给后世千万人树立了标杆。

“知己又红颜,大河绕青山,莫道日月长,只恨相逢短”。自古英雄配美人,似乎成了定例。无论是白雪对卫鞅,赢玉对卫鞅,还是秦孝公对白雪,景监对小令狐,让人不得不潸然。

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能量是修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卫鞅在魏国都城安邑洞春香发表个人自己独特见识时,白雪便看到他的不凡。一见钟情大抵就是这样,后来白雪帮助被魏国上将军庞涓软禁的卫鞅逃脱,几经周折两人终在一起。变法过程中为了让卫鞅得到最大的帮助,白雪又劝服卫鞅娶了秦国公主为妻,一个人在崤山带着孩子还有一个侍女生活了十几年,当卫鞅被处以极刑时,安排好儿子,赶赴刑场一同饮下毒酒,生不能同时,死愿同穴,什么叫不离不弃,至死不渝?卫鞅和白雪告诉了我们答案。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大都有个女子默默支持,这样的女子是伟大的,是让人深深迷恋的,那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风雨白头,悠悠我心。”更是敲在我们心中脆弱的那根神经,“爱是给予,所以才能永恒”。

04、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新事物的生长都将有一段过程,这段过程是新旧事物不断斗争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大秦帝国多展现的并不仅仅是灿烂的战国文化、商鞅变法经过,而是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一个去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窗口。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对于百花齐放的战国,不乏人才,这是中国空前灿烂的一段历史,对于那些仁人志士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施展的平台,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历史上怀才不遇的很多:杜甫欲渡苍生,却得不到重用;辛弃疾有心杀敌,但无人识才;屈原忧国忧民,却只能投江解脱;对比历史上怀才不遇,商鞅遇到秦孝公,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就连保守势力的代言人老太师甘龙也说,嬴渠梁和商鞅是一对秤不离砣的关系,两人都以强大秦国为已任,矢志不渝,立下了“君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的铮铮誓言。

在孝公病重之时甚至要把国君传给商鞅,不仅留下了护法军队还留下秘令,由此可见两人生死相扶的情谊令人酣畅淋漓。商鞅虽因甘龙、嬴虔、惠王(嬴驷)等因私怨而身败车裂、但是新法得以继续,为大秦帝国的强势奠定了百石之基。商鞅把毕生都献给了变法事业,最后也是为了维护法的尊严和秩序,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平息与老氏族的阶级矛盾和改革失意者的社会矛盾。

05、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看到,卫鞅变法的成功除了法家思想的切合秦国时弊外,秦孝公的绝对信任,更因为有了一个好团队。老太后的深明大义,景监、车英等等对卫鞅的大力支持,这使得新法能够实施并举得成功,这不是一个人的功绩,是整个“变法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反之,魏惠王错用其弟公子卬做丞相,公子卬为人浮夸放旷,目光短浅,排除异己,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大义于不顾。魏国第一诸侯,因他短短二十年功夫,马陵之战败于齐,河西之战再败于秦,最终衰落下去。

乱世必用重典,强国须行法治,历史上变法并不少见,战国初期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卫鞅变法、汉代王莽变法、唐代杨炎改制推行两税法、宋代王安石“熙宁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代百日“维新变法”,唯独商鞅变法成功,何也?

吴起变法反对势力强大而不能贯彻,王莽变法不符合国家基本情况,杨炎变法没有贯彻执行的队伍,王安石变法由于宋神宗的动摇而虎头蛇尾,张居正变法士族的反对而告终,而他本人身死后更是被挫骨扬灰,戊戌变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必败无疑。

回顾历史,改革家在中国一直是悲剧性的、千古以来大多屡遭非议、谤声不断,更不幸的是身首异处者有如商鞅。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先行者,用血泪鸣唱着一曲曲悲壮之歌,即使身首异处也绝不退缩。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境界。纵观古今变法,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团队,还有有一群坚决贯彻的后来人。他们的变革为今天的改革者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也让这些不畏艰难的后来人,沿着漫漫的变革路,继续走下去。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历史,或已湮灭,或已沉淀,但终将传承。不论历史走向何方,我们这些年轻人将是民族前进不竭的动力,“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我们骨子里的血性,是任何时候不能忘却的东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