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展望》全书总共十五个章节,作者首先以文化的定义开篇,通过对文化相关概念的介绍,引出对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剧变的介绍。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让几千年来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动荡。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顽强的抗争终于保得自身延续不断,但近百年的屈辱史给中国的知识分子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他们对自身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更有甚者激烈的批判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传统全盘学习西方文化。在本书中,殷海光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殷海光认为,中国文化由于长期缺乏个人主义,以家庭为中心,以年长为权威,而由于长期处于强盛阶段和天然的隔离状态,对自身自给自足能力极为自信。因而缺乏向外沟通交流的弹性。
在对第四章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的介绍中,殷海光从九个层面分别介绍了形成近代中国文化的不同因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一直是相对弱势的。人们习惯将自己与其所认同的群体联系在一起。例如在第一节的介绍中,殷海光介绍了家族对中国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到“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是始源群体中最自然的一种”,这与《想象共同体》中所介绍的民族形成相类似。而事实上,这种以家庭或者家族为中心思想的适用范围远比中国古代广。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各种家族企业和财团的存在。事实上,在他介绍的这九大方面来讲,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类似的经历。
在介绍我族中心主义的时候,殷海光也承认“任一文化的文化分子多少都是我族中心主义者”。在之后殷海光又对我族中心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从发展是否良性以及强弱程度上又进行了区分。良性的我族中心主义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族中心主义一旦向极端方向发展,就是造成种族歧视和各种其他偏激的种族主义。殷海光认为,我族中心主义的强弱程度与地区的文化程度及其交通开放程度有关。一定程度上笔者认同这个观点。一般来讲,交通越发达的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当地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更多。地区的居民在不断的交流当中能逐渐认同部分其他不同于该地域的习惯或者规则。然而在交通闭塞的地区,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化基本是由本民族一路传承未经过其他文化的冲击与交融。这种情况下让人们突然接受其他的新文化或者新的观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然而,笔者赞同我族中心主义的程度与文化濡化程度和交通开放程度有关,但从近些年的许多案件来看,这几个因素并非全然的正相关。即使是在今天,在交通发展文化普及率高的美国,这样的我族中心主义仍然存在并且程度也不算轻。
恶性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据殷海光介绍,是“恶性的我族中心主义首先未自觉的肯定有些绝对的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就是存在于我族中的,并且真是优于一切文化者,因此对别的文化特征都看不顺眼,而有意无意存一种鄙夷甚至排斥的态度。”纽约号称最具包容性的世界大都市,然而美国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从未停止过。美国黑人经历了一系列的艰苦斗争才为自己赢得了作为普通国民的政治经济权利。而作为其他没有经过这一斗争过程的其他有色人种来讲,很多时候仍然会受到白人的歧视。而这显然已经不是文化程度或者交通开放程度的问题了。
一个民族要传承必须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古老的传统无法避免的与时代脱节成为时代的糟粕,变成阻碍民族进步的障碍。当传统文化与时代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应对这一冲突成为了当代知识分子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一个民族要稳固自身的凝聚性必须要守住一些最基本的传统。也即是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来说,会让他们产生“我们是一体的”这种认同感的传统。只有这样,民族的成员才会具有向心力而存在,否则就只是作为单独离散的个体而存在,这就谈不上是一个共同体,更称不上是同一个民族了。然而,民族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当然是要随着时代的进程发展而变化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而这一点针对民族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任何一个经历过较长历史发展的民族都是随着民族发展的进程改变而改变的。一成不变的民族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民族的发展不能畏惧改变,或者说,正是这些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的改变,才造就了一部丰富而完整的民族史。是这些改变塑造了这个民族。因此,民族要去适应这些改变,将其吸收为民族前进的养分。
在介绍完中国近代文化基线之后,殷海光介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其中他着重介绍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新的文化形成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和新的文章体例被普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被逐步取代,文化大众化的趋势大大增强。此外,原有的传统道德理念在五四运动也受到了冲击。一些新的思想文化开始走进国人的视野。五四运动时各种频繁的政治运动也为推进新思想和新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五四运动强调个人主义,这将当时的年轻人从传统的家族观念中拉扯出来。传统中年长者的权威在年轻人的眼中崩塌,因而以家为承载核心的孝道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大力提倡民主和个人自由主义。这似乎也成为了之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要大力发展民主。提倡个性解放。然而,笔者想结合此次新冠疫情相关各国的处理情况谈谈对民主的看法。
新冠疫情的区域性大流行首先在武汉被发现。其后,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中国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较为强硬的手段,以暂缓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将疫情整体局面控制下来。从执行结果来看,中国的防疫政策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目前国内的生产生活也以基本恢复正常。而中国的防疫工作之所以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国家采取了及时准确的措施,并且强力将其推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从群体利益的思想。群体利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大公无私”,“舍小家为大家”等思想刻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基因里,正是这种群体为上的传统思想文化指导着每一个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而反观其他部分以民主自由自居的国家,由于个人主义理念过于浓厚,政府防疫政策的推行变得十分苦难,也因为防疫措施执行不到位,部分国家的防疫效果并不理想。
关于民主的好坏笔者无法下定论。笔者对民主一直持一种观望态度。过度的民主就是合法处死苏格拉底,群体决策也很容易形成群体的暴政。在此次疫情之前,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一直是全球人民的目标。我毫不怀疑疫情结束后民主制度还是会成为大部分国家人民追求的目标。但此次的事件肯定也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思。当然,笔者并没有任何因为此次事件向否定民主制度的想法。民主制度能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被这么多人推崇当然有其优势,而民主党优势恰恰就是在这种非紧急状态下的和平时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解放。出现紧急状态的事件毕竟是少数,以这极低的概率来牺牲长久的自由换取紧急状态时的安稳也不一定是很好的选择。此次疫情过后,我相信各国对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和国家紧急状态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会进一步完善。
中国这些年在追赶西方国家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当然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有他强大的优势,向优秀者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忽略自身不计后果的学习肯定是不可取的。这次疫情给了我们机会暂停下来对这些年走过的路进行反思,全盘西化肯定不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当今世界各国表面平静而私底下暗潮汹涌。各种文化在中国强势发展,而中国的传统旧文化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化尚处于幼年时期不够稳定。当今中国,正是知识分子为创建推进和发展新的适应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文化的大好良机。(向丽)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