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的时间,零零散散的读完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却莫名的想写点什么。我想,作者文字里的很多美好,苦痛,遗憾,难过于我也是有许多共鸣共情的了。
也许山林世界的清泉,绿植,林木,村里祥和的老人,孩童,瓦屋,日月光色的温暖,明晰,可人,悠悠然的岁月光阴,会淡化人们许多关于物质的渴求,外化的欲望,生存的焦虑与职场的压抑。也许个体的生命经历,成长历程,处事个性,都会对其三观有或多或少的矫正,影响,我的世界里,也是不觉然的多了几分淡然,少了几许浮躁。
二十往上,三十未满,我有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共有的茫然,求知,问索。关于世界,理想,远方,未来,有更多的态度与想象,关于友情,亲情,爱情,也有许多的理解与希冀。
当年在不同时段,地域,心境里写下那些文字的于娟,也许也有我们这般的心态吧。
《此生未完成》在我的书单里躺了很久,有一天,打开扉页,就爱上了这本书,以及这个命途坎坷的女子。她的文字,并没有多少洗练,文采,就像日记一样,记录心情,历程,以及个人对于世界的态度,家人的温情,爱人的美好,儿子的可爱,以及友朋的关护。
书是以倒叙的方式写就的,从作者患癌的心历开始,到她的同学年少,出国求学,儿童印记。。。看完后,默然许久,慨叹许多,如果那些年少青春时代写下那些青涩文字的于娟知道她坎坷命途的未来,会作何感想呢。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否会得意高光,是否会天降大任,又是否会晴天霹雳,一切戛然而止。。。。
作者就像大多数国人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小优异,学历博士,夫君博学,儿子可爱。孝顺父母,关心亲友。。。这样的人生,想来是多么幸福美好。
可命运终究对她坎坷,毕业未久,初为人母,双亲尚在,自己却患上了乳腺癌。对于任何人来说,应该都会是晴天霹雳的吧,就像于娟自己文字里说的:“好不容易苦读学业,还在纠结犹豫给父母买一件毛衣的年纪,就噩耗袭来“。换谁能受的了呢。
治疗的历程想来是痛苦难耐的,可她刻意的隐去了许多难受,留给世人亲友的,是一个诙谐,顽强,幽默,坚韧的女子形象。入院医疗的时候,医生问她的光头丈夫,病人之前用的是什么止疼药,她的光头大学老师憨憨的说,没有用过,然后医生惊愕的说,像她这样的病,没用止疼药,疼都能疼死人了的。。。。
她说,医生们看着她在床上龟速爬行,半小时就为了能在床上翻一个身,她说,化疗使她昏厥,呕吐,却不敢哭泣,因为呼吸会引起骨骼,胸腔乃至全身的疼痛,可她也能在母亲面前幽默的说,如果不疼,这小日子过的还是挺爽的,她也能假借感冒等意外的小病哭喊,用她的话说,此时不闹,更待何时。而在真正的大痛面前,比如骨髓穿刺,却能咬牙忍住病痛不哼一声,临了还风趣的感谢医生,可在之前,医生看着她在床上费力折腾四十分钟,就为了翻一个侧身。。。。
唉,死生大事,又有谁不会在意呢。
她说:“我甚至想,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的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病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她说:去黄山求医的时候,断食几个星期,靠吃一点点神医给的烂葡萄和芋艿续命,她都能撑持的下来,可儿子土豆一送下山,她顿时就觉得泄气了,就像没有了支柱和靠山一样。
在病友陆续离逝,放弃生命的时候
她说,为了父母双亲,小儿土豆,光头丈夫,她都不会选择放弃自己。
作为抗癌人士在博客上一笔笔写下的的文字日记,却多的是诙谐,幽默,以及女生特有的小俏皮,可爱。。。
她说:得知她的病后,相识十五年的朋友打电话说没有钱,但可以捐肝捐肾,她跟丈夫开玩笑说让他捐个乳房,光头听说后却不敢回复那个朋友信息,因为怕他动员自己老婆来捐乳房。
她说:杳无音信的儿时笔友知晓她病情后,尚且怀孕中的朋友不能亲临探视,于是焦急打发丈夫带着两只鸡搭车来探视,那个憨厚老师的丈夫一再确认了于娟的身份后扔下一砖头用报纸包好的钱就要走,来探视的其他朋友帮她劝说推让钱款,憨厚的丈夫跟于娟的香港朋友说,给他两百块,让他帮忙递给于娟,弄得朋友感动不已。笔友是贫困山区的女孩,在儿时学校组织的互助活动有缘结识,而后的岁月两人相互鼓励关心,让她不至早早辍学,那个怀了双胞胎的准妈妈动情的跟她说,她不知道小学辍学跟高中辍学对一个普通山里孩子的影响和选择会有多大。。。
她说:她认识很久的一个老朋友电话给她说,听说癌症后的女人往往有被丈夫抛弃虐待的,她如果被丈夫抛弃了,他可以娶她。。。。丈夫光头郁闷的说,都这时候了,咋还有人跟他抢老婆呢。。。
对于求生的本能,渴望,难免会有病急乱投医的时刻,即使博学如她们,也选择了相信偏方,庸医,幸而悬崖勒马,才挽回一条命,在同被欺骗致死的病友家人寻求帮助的时候,尚在病床里的她决然的选择了法庭作证,她说,老师曾经有教育过:“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
于娟是不幸的,虽然百般努力,仍旧逃不过命运的漩涡,终究英年早逝,留下了白发双亲,光头丈夫和尚且学语蹒跚的幼儿。可她的笔记,文字,读来又实在让人觉得温暖,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啊,即使难受如斯,也竭力给世间留下温暖,美好,和对所爱之人的关心护佑。
她的骨灰葬在了她从挪威带回的森林里,她说,至少那里有虫鸣鸟叫,青溪绿树。
我想,她也是喜欢村上春树的吧,也是喜欢《挪威的森林》的吧。
就像谶语一般,于娟也是多么像绿子啊,她在曲阜的那个森林想来也跟绿子养病的疗养院里郁郁葱葱的森林一般茂盛美好了吧,和渡边的纠葛爱情,对生命的美好渴求,以及最终的病逝消散,以及逝后给亲友留下得美好温暖,都多么相像。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娟逝去十年后,初遇她的文字,予我的触动,实在震撼。
就像她说的无畏施,予人玫瑰,终有留香。
生命的美好,在爱,亦在被爱,在给予时的无私,也在得到时的温暖,在经历,在体验,在葬花词里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在感受世间的美好,人间的冷暖,也在直面命运的从容,生命的枯荣。
此生未完成,可谓用心矣。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