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地讲,在拜读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后初读《且介亭杂文》,我依然丝毫抓不住先生杂文的头绪。只觉得文中这些字词,我只明白意思,缀不成一串有逻辑的项链,只得算是白读。但今日在重温先生文章《忆刘半农君》以后,除却先生被人老生常谈的春秋笔法和时代意义,我更想谈一谈我自己的第一感受,因为对于“战士”一词,我有了更为偏离词汇本意的理解。
何谓之“战士”?我想大约是指参加战斗与战役的人,这不用赘述。但何谓鲁迅先生笔下之“战士”?可能每个学者和读者的答案都不尽然相同。依我之寡识浅见,我想把“战士”这词大胆推测定义为肯以真实之自我与虚伪之自我搞决裂之人,肯以今日制自我与昨日之自我做告别之人。
先生笔下的刘半农君,是鲜活真实,优缺并存的。其优,我姑且认为优在刘半农君是一位“活泼近于草率,勇敢趋于无谋”的真实之人。战士从不惧于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不怕袒露出所谓的“浅”,因为他的心胸是清澈的。只有那些守旧的,虚伪的,逆于时代洪流的才要用道学和祖宗留下的袈裟紧裹住自己的腐烂和怯畏。这便是真实与虚伪的区别。
由此可见,真实,我想不仅是先生自我的要求,更是他判人的标准。在之前我的小文《浅谈青年的“真”》一文中,我曾浅议过这样一段话:“青年的样子就是未来社会的样子,这是无可否认的,只有青年真实,不惧怕暴露弱点,不畏缩于“老谋深算”与“故作城府”之中,这个社会才会走出未庄,走出鲁镇,走进一个真实而美好的明天。这难吗?我觉得很难。但这有必要吗?我觉得很有必要。”虽然这是我曾经不甚成熟的观点,但我尚且并未觉得“今是而昨非”,因为我相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由此可见,从青年推广至所有战士,真实是极为重要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本就不真实,他的思想和言论能是真实的吗?他的立场和方向能是不可动摇的吗?我认为至少在先生看来,这是值得商榷的。真正的战士,肯摘下虚伪的面具,尽管面具几乎代替了脸庞,紧贴在血肉之上。揭开面具,是血肉淋漓的,是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却更是走向明天不得不经历的酣畅。
但是,若只有真实,而无进步,那么真实则毫无意义。刘半农君在先生眼中和笔下的缺点,也大约在此。
刘半农君战斗的岁月结束以后,退回了守旧,退回了昨日,退回了安稳的打油诗与古董文章。这在先生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也是令先生痛心的。抉心而食,不仅在于对自己批判否定的痛苦,更在于对同仁走向对立的痛心,更在于同仁走向对立以后对自己的怀疑。否定之否定,其剧痛大约在此。
想起我学诗的时候,在我认识到学诗的方法是学一家忘一家之前,我曾无数次纠结于各流派各体裁之间的矛盾,以致于我一度怀疑我该不该放弃写作诗词。这是艰难的,虽远不如革命道路艰难,却已给我教训。而战士,便是要用今日进步之自我与昨日愚蒙之自我作斗争,做告别,搞决裂。刘半农君,这位与敌人的作战中当之无愧的骁将,在这场最关键的战斗中失败了,这也是鲁迅先生最痛心,最难过之处。
这也许是战士来自命运的咒诅:战士,一万次的胜利存活不能抵消一次失败带来的死亡。刘半农君终究是死了,不仅死于病痛的折磨,死于敌人的围堵,更死于自己精神的反噬。鲁迅先生如今也死了,死于病痛,却未死于自己抉心而食的剖析与剧痛。我们的躯体终有一日也会化为尘埃。而精神呢?大约是我不知道的。
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真正的战士,是不能安息的吧。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