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我就听过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认识》一课,华老师在课堂上“进”“退”自如,学生更是满怀激情,以至于久久不愿下课。我在想为什么华老师的课能够有这样的效果?近日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华应龙与化错教学》,读完这本书我彻底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尤其是华老师的化错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化错?“化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错误为正确,“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这使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在美国的一个地方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共有44辆大大小小的汽车撞在了一起。碎玻璃片、碎金属片遍地皆是。有一位汽车公司的老板赶到了现场,他仔细的观察着每一辆被撞坏的汽车,突然,他被一块亮晶晶的碎片吸引住了。于是他把这块碎片带回去在实验室里进行了研究,发现这块碎片坚硬结实、弹性优良、韧性很高,具有很好的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而且不易磨损和断裂。在反复的试验研究后,得到了意外的发现。解决了冶炼钒钢的难题,以最快的速度用钒钢制作汽车的发动机、阀门、弹簧等零件,使汽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几十年后,这家汽车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亨利.福特。福特在回忆创业经验时曾说:“假如当初我没有深入车祸现场考察,我就不会发现钒钢,也就不会有福特的今天。在我看来,创新是事业的生命,而失败和肇事现场则是创新不可忽视的课堂和前线。”
上面这个例子的“事故现场”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司空见惯。对小学生而言,“错”更具有必然性。这是由于他们思维发展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对认知的不完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也就是出现“事故”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像福特一样,有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研究、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在错误中探究,进而在错误中学会学习。华老师认为“没有错何来创新”,这就像福特所说的“创新是事业的生命,而失败和肇事现场则是创新不可忽视的课堂”。新课标强调教学的生成性,教学的生成必然伴随着教与学双方积极主动的思维与创造,伴随着随机真实有效的互动。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中,更加呼唤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期待教师在课堂上“温暖”的化错,在化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然要化错,就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华老师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错的好!”。就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种力量,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力量。由于小学生胆怯、害羞、好面子等心理因素,往往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有时候遇到回答问题错误时或被老师批评,或得不到肯定,或被同学嘲笑等原因学生不敢发言,我们也就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可能就会是被动地接受,或者是不懂装懂,或者是将错误的答案在不断巩固,以至于学习落下。如果我们都能像华老师那样“错的好”这将给学生以自信,学生勇敢地暴露出错误的想法。当然,善待差错,并不是鼓励学生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草率行事”,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
在对待化错方法的策略上,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基本功外,华老师认为重要的是“真爱数学”、“喜爱学生”、“痴迷课堂、”“心存感激”。用他的话“我就是数学”,他不但爱看数学专辑,还看学生喜欢的书籍,它能够将一本书翻烂了,足以见得他对学生有多了解,对数学有多喜爱。在华老师的眼里,学生都是天使,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生在课堂上温暖的差错带给他在课堂上温暖的化错。华老师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诠释着这样一句话: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恩格斯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从错误中学习。课堂上的差错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待学生的差错,善用差错,将差错变为教育的有效资源。(王沛荣)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