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上的事情聊到天上去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本书,题目叫《把地上的事情聊到天上去》,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想到《有的人》,《有的人》也是这样一部书,用地上的故事写天上的事。”此次研讨会主持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汪政说。
《有的人》并不是只是简单地写父亲。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认为,“小说《有的人》里面所构造的父子关系,表面上是一个家庭伦理的问题,实际上他很大的一个野心就是把这种家庭伦理作为一个具像隐喻整个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有压制反压制,束缚反束缚的理想与现实,矛盾无处不在。他以父子关系以成长和反成长这样一个矛盾纠葛了强大社会的内涵,他这样就把成长这样一个叙述是放在一个十分宽阔的审美视野之下重新思考。”
江苏作协主席范小青认为,庞余亮是一个有强烈疼痛感的作家,他的疼痛感比起别的作家尤其显著,尤其体现在父与子的关系书写上,反复书写这种疼痛感是非常强烈的一个疼痛感。“表面看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关系,但实际上很多隐喻在里面,不是表面父与子的关系,是传统与现在等等各种隐喻都在里面,他选择真正是从地上聊到天上,从疼痛泥土中生长出来的疼痛,这是庞余亮独具庞式特色的疼痛。”
从1986年发表诗歌处女作开始,庞余亮始终扎根在泰州,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细致入微地体察着周围的人和事、情与理,以一种沉稳扎实、坚毅执着的精神品格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饱含深情挚爱的作品。他在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等各个文学体裁上都创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小说集《顽童驯师记》,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神童左右左》,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等。而且获得了柔刚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孙犁散文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等诸多的文学奖项。
在创作之余,庞余亮与泰州作协一起积极推动成立了兴化毕飞宇工作室,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小说沙龙、广场书屋、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大大提升了兴化及整个泰州地区的文学氛围。不遗余力地扶持青年作家的成长,通过里下河文学流派品牌带动青年作家培养,积极推荐青年作家参加写作营、导师制,与《雨花》杂志共同举办青年作家改稿会等,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小县城还能不能出大作家?什么是小县城大作家,什么是小县城的小,什么是大作家的大?对于汪政提出的话题,何平回忆到,其实80年代在县城写小说的人还是很多的,50年代出生很多作家写作起点都是从县城,有的甚至从村镇开始的,“那个时候县城里的文化馆有很多写作者,或者说囤了很多文学的存量,80年代文学有一个集中爆发的过程,跟他的文学存量是有很重要的关系。”
网络如此发达,按理说在县城写作并不影响一个人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但是何平却发现作家和中国行政地理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很多人东西跟我们想当然的完全是不一样的,庞余亮包括他的那些兴化的作家朋友们,这一批人退场了以后,小地方小作家都不多了,一些中学和机关里面可能还有极少数的残余分子,其他人都往中心城市跑,中国县城里面或许只剩下文学背影。”虽然有所谓的小镇青年将写作的地理位置放在县城,但在何平看来,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诚意,缺少对于所谓小镇现实主义一种精确的及物把握,就变成了那样一种伪抒情和伪修辞,是青春写作的变种。
“小县城是什么?用社会学的概念叫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大家都认识,一到街上都是熟人,不要说庞余亮写什么东西面临很大压力,他写作本身就面临很大压力,中国熟人社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一个东西,一个写作者何时何地写哪一个作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汪政说。
来源:交汇点记者 陈洁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