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总是有些凉意,站所周围的花儿和杨槐树的叶子也已经开始泛黄了,国道两边的稻田里大叔大婶们正在忙着收割稻子。因为离家远,我下班休息的时间也很少回去,不免站所下边的公路两肩便成为了我平时散步的地方,看着田间的大叔大婶们忙着田里的活儿,我也不禁回想了自己小时候和爸妈在田间干活的情景,一股思乡的念头正朝我袭来,我看着不远处的田野呆住了,再次回神过来已有半小时了,自然散步也结束了。
我回到站所上,一般这种时候我都回来到书吧,这里比较宁静,我可以看看书练练毛笔,虽然字很丑但我喜欢练字看书的这份宁静,这样能很快平复我心绪,这一次我选择挑一本书看看,在两排书柜面前我驻立了一会儿我选择了这本名叫《活着》的书籍,选择看它是因为觉得它有些熟悉好像在哪儿听过,翻开序言我读了起来。
《活着》作者余华他在此书中树立的主人公名叫富贵,讲述作者余华在负责收集民间歌谣时,在一棵大树下倾听一个叫富贵的老人讲述他一生的经历,而作者余华著此书也是这个名叫富贵的老人所经历的一生。而不是大谈道理,这更多的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个人思考总结。书里面主人公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家道中落从富家少爷变成穷小子,从豪宅大院到茅屋三两间,父亲受不了打击离世、妻子被老丈人接走,妻子始终还是爱他离开富贵半年又回到了富贵的身边还带着刚满月不久的儿子,本以为一家人穷点累点也不算什么,至少其乐融融,可好运视乎并不怎么眷顾富贵过了大半辈子的富态生活的母亲身体还是被累垮了,富贵和妻子终是不忍母亲遭受病魔的折磨,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让富贵带上去城里给母亲请大夫治病,富贵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刚到县城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心系母亲的病痛的富贵,几次想逃都未能逃掉,这一抓就是两年多,同被抓的壮丁们大多的都被打死了而富贵却活了下来。
解放战争结束富贵回到了家中得与家人团聚可家已变样,母亲终是受不了病痛的折磨离开了人世,大女儿凤霞也因高烧来不及医治变成了哑巴,儿子有庆也有两三岁了与富贵有了陌生感,本想着人回来了只要有劳力在,一家人日子总会过好的。上天总像是与富贵过不去,日子才过两三年农村搞合作者土地又被收回集体所有富贵一家人日子又过回了以前,妻子的身体渐渐拖垮了。好在女儿凤霞长大了能帮助富贵分担一些活,可接下来富贵又为儿子上学的事犯愁了,不得已富贵和妻子商量着把大女儿凤霞送给城里人家,换来儿子上学的机会,富贵心想两孩子不能都被贫穷困住,女儿送走没多久,终是舍不下父母和弟弟又自己跑回来了富贵不认再送回去,说再苦再累也要养着女儿,好景不长儿子献血就县长夫人却被医院狠心的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了。这个噩耗给本已穷困潦倒的富贵家无疑是雪上加霜,妻子从此下不来床,富贵也白了大半头发,时间总是无情的流逝富贵夫妻二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瞅女儿也大了还没个婆家,怕自己和妻子走后没人照顾,决定托人给女儿找个婆家,女儿凤霞福气好遇见个好夫婿二喜给富贵家加翻新了草房又给风光的取了女儿,夫妻二人眼瞅女儿过上上了好日子,也渐渐的从儿子有庆去世的痛苦中缓和过来,日子过的很快,女儿凤霞怀孕了富贵夫妻二人了坏了,好景不长,厄运在富贵身上不走,女儿凤霞难产给二喜留下个儿子也去世了,就死在儿子去世的那家医院,这对于富贵一家无疑是晴天霹雳,富贵本想瞒着妻子,不料没过多久妻子终是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再加病魔缠身已久,不久妻子也离富贵而去。在这世上留给富贵的亲人就只剩下外孙苦根和女婿二喜了,二喜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每天在工地拼命的干活,不久二喜又被工地的水泥板给砸死了,这下富贵的亲人就只剩下外孙苦根了。
本就贫穷的富贵又因年迈劳力有限,总是让这个唯一的外孙吃不饱肚子,却因爱孙心切煮了很多豆子给外孙苦根吃,小苦根总是吃不饱肚子,一次吃得太多给撑死了。这下富贵就只剩下他自己了,于是富贵想起答应给外孙苦根买牛的事,在外孙走后两年,富贵总算是把买牛的钱给凑齐了心想自己一个人也没啥用的死后有村里人收尸的,于是拿着钱上城里买牛,走到街上的富贵看见一头正要被宰的老牛爬在地上流泪不禁想到了自己也是年不堪没几年活头了,于是买下了老牛。从此余生和老牛相伴。
以上便是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作者以“活着”一词为名阐述一个故事的发展全程,没有什么丰富的感想却让每个读者有了更多的感想。富贵的一生经历了家道中落丧父、丧母、丧子、丧女、丧妻、丧胥、连最后的小外孙也离他而去,最后只能与老牛为伴度过余生,富贵的一生荆棘坎坷,可以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有的只有悲与不幸,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使然,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想我能与之共鸣大概是因为我小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吧。犹记得那时我才六岁吧,我们家两姐姐我是最小的,可能对于零零后来说,有两姐姐是很幸福的事,幸福是相对的。生在农村的我们对于本就贫穷的家庭,父母要养我们三姊妹,又要供我们上学九几年的经济是不富裕的,农村人想找钱更是不容易,父母也没什么文化,只知道下苦力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土地所中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每顿的饭菜也没什么油水,每顿都会吃很多不然就会饿的很快,那时就连五六岁的我也要吃三大碗米饭,大米是每年都接不上新米的,每年的上半年都是吃杂粮,记得那时候我不吃杂粮,整个人饿的只剩一推的骨头,姐姐们总是心疼我这弟弟的,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
这样的日子我过到大约十岁,外边的经济发展的很快,爸爸也能去外面干活挣钱了,妈妈在家带着我和两个姐姐还要从村里田地多的人加租些田地来种,才能解决家里粮食不够吃的问题。我和姐姐们每天放学回来都帮着妈妈在田野干农活,就这样我们的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我想我能共鸣“活着”这部著作大概就是因为我也吃过一些生活中的苦,也饿过肚子吧!但相对于富贵的生活来说,我的生活不止比他幸运啦多少倍。这本书给我的启迪是我们都应该给“活着”相应的尊重,幸运的我们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宋江涛)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