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4日读后感评论215 阅读3230字

《万历十五年》严谨的讲了明朝的一些历史外,还揭露了问题的症结——以道德代替法制。在这个制度下,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甚至,冯宝、郑贵妃都没有一个好结果。也就是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是制度的牺牲品。

万人敬仰的天子也没想象中的自由,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道德凌驾于皇权之上。道德约束着皇帝的种种言行的作为,比如各种场合需要配套的衣服,皇冠冕前后来回晃动的珍珠也是提醒他保持端庄的仪态,皇帝也必须去学习书法、阅读史书。道德标准约束社会行为的准则,同时也可以成为武器。文官们都追求青史留名,为了这个目的便有人去攻击别人,检举别人甚至去诬陷别人。为了出名去骂皇帝的文人也不少,作死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捞个骂皇帝而死的美名,成为忠臣。

明朝基本都是贪官,原因之一就是工资低。皇帝的开支都来自税收,而且不受限制,但官员们不行,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级别,一年俸禄只有32万,县令一级的大概只有3.2万了。皇帝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但让手下过勤俭节约的生活,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官员们并不指望俸禄过日子。大明的金融也是够乱的,它也发行了大明宝钞,但这个东西太坏了,不能兑换,不能交赋税,相当于一种白条,政府还用这种白条去发工资;铸造的铜钱质量差,不美观,还没啥防伪技术,就这样劣质铜钱也就越来越多,所以人们也就不使用铜钱了,紧接着进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失业人口越来越多,政府金融改革失败,又回到金银交易上,金银对老百姓挺好的,但对政府就太坏了,金银就那么多,没办法调节,想多造点也没有。老百姓习惯性的把银子埋到地底下,于是钱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贵,放高利贷的也就越来越有油水可赚,你借了高利贷,还不上就只能用土地去抵债,久而久之就变成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了。

明朝的官员都乐于结成小集团,无论是同乡会还是同学关系,有个组织别人就不敢轻视你,为了晋升为了前途,也为了自保,否则会被别人当成软柿子捏。而作为官员的管理部门,是否公正并不重要,大家别惹事才是真的。其实这个跟现在的问题也一样一样的,干得多错的多,所以做好就是什么也不干,别总找麻烦就好。以结案率考察司法的结果就是法官到处和稀泥进行调节,绝不宣判,因为宣判之后还有可能被驳回,这个就没完没了了,必然影响结案率。明朝你当官,别给领导惹事,平平安安的税收也不少,这就算很难得的政绩了。而当时的考核叫做官察,相当于北京的考察,如果官察不合格就会被辞退,政治前途就没有了,所以大家如果没有深仇大恨,基本不会故意为难,所谓官官相护就此形成,因为得罪一个人,你可能得罪他身后的一片势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万历皇帝—一个有梦想的混子

万历10岁便成为皇帝,他也有过青春年少,也有过励精图强,也曾想成为一个好皇帝,甚至为百姓祈雨走了20多公里,对于一个缺乏运动的人来说,大热天走这么多的路是很不容易的。

但事实上,皇帝这个职位只是制度下的一个产物,他奏折的批注是被人规定好了的,他想封他心爱的女人为贵妃被朝臣所拒,想出去走走还要和官员大吵一架,而且吵完架后还不一定出的去,想要立皇三子为太子,却遭到群臣的反对,因为当时废长立幼是亡国之兆,也因此造成日后几十年的君臣对立。

万历看透了这样的生活,他想做的事都做不了,只能做群臣们同意的事。这时的万历更像个坏小孩,消极怠工,找各种理由拒绝上朝处理朝政。

张居正—生不逢时的改革家

在万历登基后,其实一直是张居正在把持朝政,也管着小皇帝的一切事情。

他是个实干主义者,他清楚土地问题严重,丈量土地加大力度去改革。他的想法是好的,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但集权制度下的信息严重缺失,并不能完全展开他的改革,而且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制度问题不解决,只去修补漏洞,就相当于在厕所里打苍蝇,根本无济于事,最终改革没成功,倒成了反他的一个理由。

他提倡廉政节约,但他自己却极度奢侈,他回家的轿子,是一室一厅,堪称车房,家里的银子也就不多说了。但在明朝这不是个事,除了海瑞不贪,怕是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他可能因为权力过大,不把文人看在眼里,加上被他贬责的人,这些人在他死后,反他的声音越来越大,死后半年内,他便从一个治世之能臣,变成了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人唯私,祸国殃民的典型。

申时行—被明理学说毒害的老好人

申时行看到张居正的悲剧后,清楚知道张扬过度是没啥好结果的,于是乎本能的从张居正的状态往回收,回到了更加典型传统的官吏的位置上。

老好人申时行天天和稀泥,像是官场的润滑剂,也协调着皇上和文官集团。皇帝要侧缝郑贵妃,申时行帮搞定群臣,郑妃变成了郑贵妃,这也给后面的立储埋下了隐患,万历一心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群臣不同意废长立幼,就这样,万历对整个文官集团不满,申时行在这件事情上,不愿得罪皇帝,也不愿和整个文官为敌,但一不小心,还是被文官集团当成了叛徒,小心翼翼的申时行还是没落下一个好名声,辞职结束了首辅的工作。

在蒙古问题上,申时行和稀泥还是很高明的,他坚决反战,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因为打赢了蒙古,追到沙漠草原,也没用,最终还是要退回来,但打输了就有亡国的风险。但在建州反叛部落的和稀泥处理上,却给日后埋下了隐患,他没有派兵去征讨,而放任其发展,这个部落发展壮大,改名为后金,后来改名为清。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员

海瑞是个清官,但在明朝却像个异类,很多人歌颂他,却没有人按照他的方法做。

海瑞之所以能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还是因为他愣头青的性格和道德的符号作用,并不是大家有多喜欢海瑞,而是实在太讨厌大明的这种官场制度,所以找了个对立面当镜子,好方便骂街。

海瑞神化了朱元璋,他觉得朱元璋当年的政策是美好的,想着遵循古制,但时移世易,不朝着前发展,还要搞倒退,看起来很理想化,却没政策支持。

戚继光—被时代抛弃的将领

戚继光是本朝不可多得的将领,他的鸳鸯阵在东南沿海所向披靡,基本场场完胜,死伤一两个,歼敌数千,打仗跟游戏一样简单。在北方,他搞军备改革,要入侵的俺答看见他的部署,果断回家,这么一套战术系统没咋用上,还是有些遗憾。

在明朝,其实武将不好混,没人重视,还被文官排挤。文官和武将是天生的敌人,如果文官的活干好了,武将就没有什么事了,也捞不上好处,而如果武将立功了,则说明文官是一群废物造成了名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文官通常会说武将的坏话,压制武将。而统治者,一般也会更愿意更文官亲近,因为文官听话好管理,万一武将造反,这事最难办。所以从宋朝后,开始重文抑武,用文官来制约武将。

戚继光的成功之处也在于他熟悉官场制度,他依附谭纶,背后还有张居正的支持,所以他的才能有机会施展,军备改革得以实施,职位得以升迁。但也是不幸的,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反攻倒算,只能申请退休。

李贽—标新立异的思想

李贽是个生错时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过于先进,悖于当时的价值观。那个时代,人们看他为疯子,而现在,人们认同他的观点。

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基本都是儒教和理学,儒教讲究孔孟之道,坚信人性本善。孟子说人性的善良就跟水往地处留一样,没什么好争辩的。理学家则认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才是你内心最深层次的东西,而你的欲望都是妖魔,所以要克制,回复到人性本善。但李贽觉得这些玩意都挺扯淡的,人性就是开心就好,道德的东西不过都是精神枷锁。

李贽无疑是进步的,他已能跳出当时的礼法道德来重新审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对社会有益,什么对社会有害,其实好处不光金钱,还有名声。很多人虽然没有捞到金钱,但却捞到一辈子的好名声,从这点来看,无疑也是一种贪腐,但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为向导,你这个人到底对国家对人民有没有好处,如果有大好处,那么就不必拘泥于小节。

李贽最终在狱中自杀,他的思想是时代的异类,也不能被时代接受。随着李贽的死去,明朝的进步思想也被扼杀。

《万历十五年》的故事就讲完了。第一次看懵懵懂懂,第二次看略知皮毛,把自己了解的写下来。看完之后发现,以前了解的故事和历史是不一样的,差入还挺大。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