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观后感1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4日读后感评论124 阅读1033字

对我来说,《八佰》就是催泪弹。

奇怪的是,对《八佰》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之势。正面的评价大体有:一部感人的抗日电影;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摄影、视觉效果、场面调度,以及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但负面的评价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影片并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历史,只是着重拍摄“八佰壮士”保卫四行仓库,而这样的表现,无疑是片面的。但我倒觉得,这毕竟不是考证严谨的历史纪录片,它就是一部“商业电影”。作为商业电影,它是成功的,值得一看。

《八佰》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但毕竟不等于历史。要求所有历史题材电影的细节必须完全真实,这是苛求,不可能做到。《八佰》不可能,《建国大业》《建党大业》也不可能的,杨靖宇牺牲的细节有无数版本,影视作品表现也不尽不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和真实的关系呢?

在一本讨论互联网对人类影响、名叫《群体性孤独》的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差异: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长大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不同,他们对外在世界的“真实性”不再像父母那代人有那么高的要求。

作者举的例子是带女儿去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厅里面都是塑料和化石,只有门口的两只大海龟是真的,博物馆显然把这两只真海龟视为奇珍异宝,并认为参观者也会这样认为。

但是她的女儿看着门口两只真海龟表示:完全可以用机器代替,因为海龟在博物馆里无所事事一动不动,没必要费尽千辛万苦把它们从太平洋带到纽约。她同情海龟过着监禁生活,但对它们的真实性无动于衷。

作者非常惊讶,她和丈夫都认为真实、活生生才是最关键的。他们采访在场的孩子,孩子都觉得,这些海龟看起来脏兮兮的很恶心,没必要用活的。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对于真实的看法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一直对艺术中的真实没有那么纠结,读书时就完全接受了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理论。我承认完全忠实生活的记录很有力量,随着年龄增加,我对非虚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了,对一些闭门造车的作品越来越厌恶,越来越读不下去,但我从来没有否认虚构的艺术也自有力量在。

拿文学来说,如果一味忠于生活,没有取舍、没有虚构,会不会少了可读性?真实的生活有时候太寡淡太平淡无奇它缺乏戏剧性太不好玩了。

我们明明知道电影小说里边的故事是编的,是假的,但我们还是会流泪,还是会被感动,还是会痛骂,还是会思考,还是会受到启发。

真与假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势不两立?

关于真与假,应该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严肃的问题,值得认认真真加以讨论。我只是看了《八佰》后,产生了一点点联想而已。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