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既有稻谷文化、中国文字、生物医药、矿物记述,也有“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但对中国科学技术史,除非是知识界或专业研究人员外,一般人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近日,我看到一本科学史译丛《文明的滴定》,〔英〕李约瑟著,张卜天译,着实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因为,这本著作的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中国的历史文明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贡献。
《文明的滴定》于1969年结集出版,这部文集收录了李约瑟早年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性文章共八篇。他在导言中说:“我把在各种场合写的一些论文、演讲和随笔合在一起,冠名为‘文明的滴定’。本书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相类似,但内容不重复。”
“为什么在科学革命以前的十四个世纪间,中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及将之应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方面,会比欧洲更为成功呢?”《文明的滴定》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譬如:铸铁法,中国自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就将之应用于工业上,但欧洲却一直到公元后十四世纪才有这项知识。又如:1083年诏慎微所写的《证类本草》与1406年朱橚所写的《救荒本草》,其木刻图皆长久领先十六世纪时德国的“植物学之父”在植物图解方面的成就。
从人类为数最多的发明与发现之中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长久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在天文学、植物学、冶炼技术、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中国也是一切医药化学的故乡。上古时代中国的炼金术与医药有较多的联系。除了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磁罗盘、造纸术,还有其他上百种发明,比如机械钟、铸铁法、马镫、有效挽具、弓形拱桥(如李春的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建于610年)、运河水闸、船尾舵、纵帆航行和定量制图法等,“都对社会不安定的欧洲产生了影响,有时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影响”。
还有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十六世纪末与十七世纪初,中国的科学人物与博物学家显然也有相似于现代科学的精神。如在1600年,当时的天文史家兼声学家邢云路,已经对古老的“候气”方法施以痛切的攻击。大约在同一时期,大博物学家李时针对许多有关动植物的“庸言俗见”提出批评。
……
相遇在“文明的滴定”中,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科学史学上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李约瑟和他的合作者们用半个世纪的时间,研究中国和其他文化的发现发明史,研究现代科学的产生,于是便有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部七卷二十七分册的系列巨著横空出世。由此引出了闻名世界的“李约瑟问题”,在《文明的滴定》中李约瑟本人给出了清晰的表述和回答。诚如荷兰著名科技史家弗洛里斯·科恩所说:“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鲜有一个朴素的问题能够引出如此壮观的成果”。它以详实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证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文明的滴定》,它既是一本人类科学技术发明溯源的书,也是一本闪耀着中华文明火花的书。它对于研究和记录人类科学技术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人类科学史学上的一枝独秀,让科学文明之花璀璨绽放。李约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精神彰显了一位科学史学家的崇高和伟大,他的宏大论纲与睿智思想让人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文明的滴定”因你而熠熠生辉,色彩斑斓。
相遇在“文明的滴定”中,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技术成就。在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上,它犹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夺目。
读一读《文明的滴定》《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不仅趣味盎然、增长知识,而且与远古中国文明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展开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一宏大的主题不尽的思考与遐想。我们的先人们在这片古土上,农耕不辍,吟诗咏词,生生不息,孜孜以求,创造出了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在发现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将之应用于人类的利益方面,展示了聪明智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思想。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国曾有的辉煌,为中华文明对人类科学技术的贡献而感到无比震憾,更加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王志谦)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