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中的《寂寞天柱山》一文,感觉晦涩难懂,索性绕过不读。为做读书笔记又到了这篇,仍是感觉难度太大,于是粗略读来,按顺序列了一个阅读提纲,又放下。今晚终于静下心来再读天柱山,终有所得:景因人而著名,人因景而流传。
《寂寞天柱山》开始用了大幅的篇幅,写了历史文人对天柱山的仰慕,李白“待吾还丹成,投寄归此地”,苏东坡“青山袛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王安石“野性堪如此,潜山归去来”。这一切源于天柱山源远流长的历史魅力:曾经兴盛的佛道教气氛,汉武帝曾祭祀封山,出过赫赫有名的周瑜、二乔。可过去这样令人仰慕的风景,今天竟至廖落,为此,作者正好有机会一探究竟——天柱山一日游就此展开。
美丽的景色氤氲在亮丽的文字中铺展开来。“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林木,一下子就把人的全部感觉收服了……水也来凑热闹,不知从哪儿跑出来的,这儿一个溪涧,那儿那一道瀑布,贴着山石幽幽地流,欢欢的溅。有了水声,便引来虫叫,引来鸟鸣,各种声腔调门细细地搭配着,有一声,没一声,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真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声,细细读来韵味无穷,忍不住细细研磨,慢慢回味。
蕴含的写作技巧悄然而出。“想起了高明的诗人、画家老是要表现的一种对象:静女。这种女子也是美的大集中,五官身材一一看去,没有一处不妥贴的,于是妥贴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宁静,德国哲学家莱辛曾在《拉奥孔》一书中嘲笑那种把美女的眼睛,鼻子,嘴巴分开来逐个描绘的文学作品,这是嘲笑对了的。其实风景也是一样,我最不耐烦有的游记作品,对各项自然风景描写得过于琐细,因此也随之不耐烦书店里的《风景描写辞典》之类”。
心中久存的写作疑惑豁然开朗。
一、写人该如何写?先整体后部分,部分详写该详到何种程度?
曾经我会这样写美女:她远远走来,杨柳细腰,高个,马尾辫走起来一甩一甩的。近前来,发现她鸭蛋脸,肤如凝脂,柳叶眉下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眨呀眨,挺直的鼻梁下,唇如桃红,嘴角弯弯翘起,如沐春光。
假期陪女儿看《儒林外史》时,发现所有的人物描写三两部分而已。如:(一)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白净面皮,三绺髭须,真有龙凤之表。
(二)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旧直缀,那右边袖子同后边都破了,脚下一双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当时看完全书后的人物描写,心想吴敬梓老先生是不是不擅长人物描写?这也太简略了。可看了上文后,我恍然大悟:这大概就是文学艺术中的留白吧!
试写如下:二宝已有三岁,在同龄人中个头偏高,复制了爸爸的方形脸,却没有遗传到可爱的双眼皮,一双眼睛看上去明亮不足,却分为有神。最可人的是一张小嘴巴抹了蜜一样甜“妈妈,我爱你”,“妈妈,等你老了,我扶着你爬山”“妈妈,我现在还小,你帮我剥瓜子,等你老了我给你剥瓜子。”
二、对于景物描写也是一筹莫展,若一路路写过去,容量也太大了。所以到现在一篇游记也没下手写过。看了余老师的天柱山,心中略有所得:就写打动你的那一景,而景中有人,人中有景,将增强游记的文学内涵,而不是一篇枯燥的景物描写。
试写:身为老胶南人,大珠山去过多次。景区建成之前,专为爬山而去,找最陡最危险的地方去爬。气喘吁吁、历尽惊险登上高峰的那一刻,有种意气风发的征服感,意外出现的几丛杜鹃,更是锦上添花。大珠山上奇石林立,乘车走204国道经过大珠山,就会看见山顶有一巨石如龟。相传,它原是王母娘娘瑶池中的金龟,王母娘娘开蟠桃会之际,顺着天河溜到东海,爬到了大珠山。
景区建成之后,“珠山秀谷”惹人眼球,曾在花开季节慕名而去,那漫山遍野的粉远远的便打动了人心。沿着幽谷涧林,挨挨挤挤的来到近前,那逼人的粉,妖娆的花,令人窒息。一瞬间忘记身之所在,只想不管不顾的扑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员,铺满涧底、山坡、直上云霄。暗忖:一定是天上的仙女不小心倾倒了花篮,才有如此扬扬洒洒的手笔。身在涧底,羡慕的看着一线天上融入花海的游客,置身花海,深入腹地,洞悉生机。及至被人流挤上半山腰,道旁花枝调皮的探头探脑,我却失去了亲近的勇气,屏息前行,只怕亵渎了那份柔软。看着粗鲁的游人和调皮的孩子粗暴的穿行、攀折,我恨不得上去教训一番:这么柔弱而轻灵的生命,这么优美而炫丽的身姿,你怎么舍得去蹂躏?
读过的余秋雨老师的文章,最惊情的是《吾家小史》,最惊喜的是《霜冷长河》,最惊心的是《千年一叹》,最惊愧的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已在书橱,不知它会给我怎样的感动?曾经羞愧于自己文字的苍白无力,终于在他的文中找到了法宝:排比语句丛丛递进,气势磅礴;词汇运用中的通感艺术让人惊叹不已,而又熨贴无比;比喻句让文字长出了翅膀,文中有画,画中有声……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苦恼的另一个问题是:我的文字一直走不出小我,这样的文字有意义吗?意义何在?等我把自己写尽了,我还能写什么?也曾在其它老师的文中得到点拨: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从自身小事写起的。可这说服不了我,于是我停下了手中的笔,杂乱的寻求着答案。一路走来,在余老师的文中我似乎看到了曙光:一个人的故事总依附着一个环境,一个环境总会有一个背景,这个环境和背景的加入就是走出小我的一大步;一座山,不仅仅有景物,更应该有文化,景中有人就是走出小我的一大步。
文学之路漫长而幽深,书海浩渺如繁星,纵使微如尘粒,我也将如梦同行,上下求索,不离不弃。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