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2000字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30日读后感评论120 阅读1730字

第一次观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在入职第一年。

当时的我,经历了一波三折,刚刚安稳下来。大三时决定跨专业考研,选择了我最爱的现当代文学。凭借着一腔孤勇,就那么义无反顾地替自己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试顺利通过,却又毅然决然地放弃面试,踏上了应聘语文教师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羡慕我,人生似乎没有走一步弯路。虽然没有去读研究生,但备考的大半年时光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的文学素养,为后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当需要在研究生复试与教师应聘考试做出选择时,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算得上十分顺利地就进入体制,端上了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

或许正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一样,从一开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能够清醒地觉察自我,明确人生的方向,或许就是我从教十年来始终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秘诀。

第二次观看,则是在这个五一假期。从教第十年,更多的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这部电影的教育启示。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强调,学校的教育就是要指引学生走在心眼明亮地做人做事的人生大道上。可是,影片中号称全国第一学府的皇家工程学院,却是贯彻填鸭式教育,哪怕最优秀的学生,也活得完全失去了自我。

苏哈斯,他的事业在世俗的定义下,无疑是成功的,然而,他的人生只有盈亏与价格标签;查图尔,填鸭式学习的典型代表,学习不问价值与意义,纯靠死记硬背;乔伊,因一份不被认可的毕业设计而被勒令延迟一年毕业,无法承受的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法罕,热爱摄影,却因父亲的期望而隐藏自我,活在成为一个工程师的伪装里;拉朱,家庭一片狼藉,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喋喋不休,姐姐因没有嫁妆而嫁不出去。苦于无法改变现状的拉朱活在自己的恐惧里,只能寄希望于神灵。

兰彻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法罕与拉朱对人生对未来的原本认知。正如法罕对兰彻的评价,“他和别人不一样,每个环节他都敢突破常规,其他人像是机器人,一味服从教授们的指示,他是唯一会思考的人。”独立思考,打破教条主义,不屈从权威,不死记硬背,会运用知识。兰彻对学习真正的热爱,唤醒了两个好友尘封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拉朱应聘之前取下手上的所有戒指,克服恐惧,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法罕鼓起勇气,终于赢得父亲的支持,实现了自己的摄影师梦想。

坚持,源于热爱。热爱,源于找到了自我。古人云“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是一直不敢认同的。若是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又有几个人能热爱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呢?

若是不只关注学习,孩子们其实各有所长。有个男孩,语文考试几乎次次零分,这绝对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苦口婆心的教育、威逼利诱的劝诫,均告无效。不料在一个课间,我偶然拍到他手指转篮球的视频,并顺手转发到了家长群,引来一阵赞叹。了解到他的兴趣后,与他聊天时我就投其所好,拉近师生距离;同时委托他的篮球队友开展一对一帮扶,语文学习态度大有改观。

前几年毕业的一个叛逆男孩,初三才接班的我早就耳闻,这个男孩上课基本不听,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还因屡次顶撞老师而被处分。我的第一堂语文课上,男孩依旧埋首于自己的世界。我趁巡视之机,瞥见他在涂鸦。没有阻拦、没有斥责,我继续我的课,他继续画他的画。

下课之后,我叫住正欲跑出教室的他,诚恳地问道:能否欣赏下他的作品?男孩十分震惊,犹疑着回到座位,把他语文课上的“作品”递给我。我记得那是一副《海贼王》的画像,活灵活现,极有天赋。我问他有无接受过专业训练,他摸摸后脑勺,害羞地答道:我就是瞎画。

后来的故事很简单,他听取了我的建议,去找学校美术老师了解详情后,决定报考美术特长生。他的兴趣,不再是被老师与父母否定的不务正业,而是与他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也没有听过任何一个老师对他的投诉,语文课尤其专注,妙语连珠,精彩的发言总是能博得满堂喝彩。

当然,这两个男孩,他们未来的人生不一定会以篮球或画画为业,但是在学生时代,能把自己的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种自我的觉醒。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需要找到自己,觉察内在的自我,才能克服职业倦怠,补给源源不断的力量;学生,同样需要找到自己,才能在无涯的学海中寻求到学习的乐趣,坚定地走上自我发展之路。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