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与此同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国内得到有效遏制,但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客观存在;而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来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守好“中国饭碗”。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1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星光不负守田人”实践队的全体队员在指导教师孙丕苓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丘陵地区耕地利用情况调查。通过沿街访谈的形式,了解丘陵地区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非粮化”情况。
在沿街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多个村庄耕地“非粮化”问题严重,大部分耕地转为园地与林地。经与农户的进一步交流,了解到种粮经济效益低是耕地“非粮化”的根本原因。由于种子、农药、化肥、薄膜、机械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连年上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粮食收购价格仍相对较低,加之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导致种粮收益下降甚至出现种粮亏损的情况。相反,种植非粮作物,虽然投入成本较高,但收益也高,尤其是种植林业作物,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进行打理,还能够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额外收入,因此,农民会理性选择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不平坦,不利于平均分配土地,导致各个农户的土地呈分散且块小的形态分布,进而农户管理起来不方便。
城市化进行的黄金发展阶段,城市中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部分村庄耕地非粮化现象丛生。但另一部分村庄坚守本心和粮食种植历史,距城市较远受城市化影响较弱,仍旧从事着粮食作物种植,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大后方,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
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切实了解耕地非粮化整治的现实困境,认为对于耕地非粮化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相关措施,改善现状。
首先,要充分认识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随着我国人口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始终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其次,要强化激励约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要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市县。要坚决遏制住耕地“非粮化”增量,同时对存量问题摸清情况,从实际出发,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着力保护和调动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施稻谷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继续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还要加强耕地种粮情况监测。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要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建立耕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各地区要对本区域耕地种粮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定期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实行信息化、精细化管理。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