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25日读后感评论62 阅读5100字

一、导入新课

1.导语: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2.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关于“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za”。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读准:一边欣赏毛泽东书法,一边聆听名家朗读。

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2)读通:对照注释读,理解大意。

(3)读懂:把握诗词节奏,读出豪迈乐观之情。

诵读提示:“看”、“恰”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背诵全词,并讨论:

问题1:本文塑造一个主人公形象,是谁?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关键词语?请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明确:主人公形象——我;

关键词语(动词)——立、看、问;忆、记(显示了本词思路)。

由此看来,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板书:

上阕:立、看、问(写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忆、记(忆峥嵘岁月、记豪迈气概)

承上启下(过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由写景抒情过渡到对往事的追忆)。

问题2:结合全词,展开想象,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三、再读,品悟诗情

一〉独立寒秋图

问题: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思考:"独立"二字仅仅是写词人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

插入背景介绍:1925年2月,31岁的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9月,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去,途经长沙,面对湘江滔滔江水,岳麓山满山红叶,橘子洲头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激发诗人驻足山水,游历壮美山川,豪情万丈写下这首词。

因此,“独立”二字,不仅仅是写词人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白色恐怖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问题1: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眼前之景?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问题2: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创设情境,想象品读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接下来让我们闭上双眼,放飞思绪,给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教师用优美语言描述: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舒展强劲的羽翼,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自由地翕乎往来,游戏水中……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问题3:哪些语言最富有表现力呢?请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品味诗歌语言。

示例1:“染”为什么用得好?用了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只是读来让人心上黯然。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

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示例2:“鹰击长空”其实是说雄鹰在天空翱翔,那么,“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从物理学上讲,“翔”比“游”受的阻力小,当然更轻快自由了。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学生七嘴八舌讨论。

预案: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小结: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

问题4: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怅”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种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多么博大高远的心境啊!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抒情,抒写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齐读上阕。

三〉峥嵘岁月图:

问题1:朗读“恰”字统领的内容,并讨论:在这里词人刻画的是一群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词人回忆的是自己18岁时来到长沙的那段求学和革命斗争时的“峥嵘岁月”。

插入背景介绍:“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十六岁,风华正茂之时,毛泽东立下这般豪言壮语。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毛泽东同志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在词中,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这些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如:用“风华正茂”写同学们的青春年少,用“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来写同学们的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写同学们的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同军阀、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用“粪土当年万户侯”来写同学们的蔑视权贵、救国救民、坚持斗争。

总之,这七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泽东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品读并想象: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问题:最后三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五〉归纳小结

1、概括主旨: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同学们,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每个人都应怀有理想。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2、归纳写作特色。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1、“独立寒秋图”以江洲为背景,以词人为主体构成画面,流露出激荡的思潮。2、“湘江秋景图”生机盎然,绚丽壮美,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和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鹰击鱼翔”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直接转入抒怀。下阕:以叙事为主,虽着重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回答了上阕问题: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但情中也不乏含景。“峥嵘岁月图”:岁月化山峰,具有巍峨奇丽之美;“忆”所统领的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图”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图,艺术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板书: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3、怀着豪情齐读全词。

四、三读,质疑探究

问题: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①传统诗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屈原《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②毛泽东诗词(补充)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境界开阔,气势磅礴,他笔下的秋景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小结:人品决定文品,是词人的博大胸怀决定了他词的风格和境界。

五、拓展,提升思想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代表时说:“世界是你们的,当然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历届领导人都很重视青年的发展,从“太阳说”到“扣子论”,请同学们思考: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面对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深沉思索着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而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在规划自己的生涯时,更要主动担当起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17日在南开大学考察时说的那样,“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不管未来是投身军营,或继续深造,或献身科研,或扎根基层,抑或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负起“砥柱中流”之责任,人生的色彩一定会更加绚烂。

六、朗读,深情回味

七、课外推荐阅读

阅读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探讨自身的价值观。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