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带娃的空隙看完了《堂吉诃德》,见缝插针的谈谈自己的杂感。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我觉得一万个读者心中会有一万个堂吉诃德。
经典名著之所以可以流传这么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著作本身所包含的复杂性和多种解读可能,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内容。
就像这本书,有的人会觉得这纯粹就是讲两个脑子不清楚的傻子出门闹笑话的故事,疯疯癫癫,荒诞不羁,当笑话看看就可以了,哪有什么高深的思想。有的人会从中解读出17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现状,海外殖民扩张,资产阶级兴起,基督教会的腐朽,摩尔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与欧洲人之间的冲突等等等等。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名族的秘史,这话一点不假。《堂吉诃德》里面所涉及的西班牙历史真切而又生动。我喜欢历史,所以对其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尤为敏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一个西班牙战士带着一位漂亮的摩尔姑娘逃离非洲,投奔西班牙的故事。这个西班牙战士参加了天主教对土耳其人的很多战争,塞万提斯对很多的战争场面都有细致的描写,能够生动的感受到当时天主教与穆斯林在地中海上较量的惨烈,以及这些战士们的真实想法,这么深入的代入感是你在历史书上所感受不到的。
16-17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也是强盛起来的天主教全面驱赶伊斯兰教的时代。其实当时的西班牙国王下令驱赶了包括摩尔人、犹太人在内的很多外族,这些人拖家带口的逃到了宗教政策宽松的荷兰,普鲁士等地方,给那些地方后来的繁荣做了极大的贡献。书中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就是新的天主教国王下令驱赶还在西班牙的摩尔人,限他们在几天之内全部离开西班牙。而这个摩尔人正好是桑丘的街坊,昨天还是关系融洽的邻居,明天就要彼此分离了,在两人的交谈中,你能感受到当时那种宗教政策的愚蠢和不近人情。
在小说中处处你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宗教文化,这也是西班牙社会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其实彼时欧洲的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宗教改革,比如在新教国家中,宗教已经不再控制社会的方方面面了,但是天主教国家依然被宗教顽固的控制着。这也让我更直观的理解了,为什么天主教国家后来会全面落后于新教国家的原因。
小说上半部我也为这对主仆的疯疯癫癫,到处闹笑话捧腹不已。把风车幻想成巨人,把破旧的客店幻想成城堡,把羊群幻想成敌军等等。堂吉诃德幻想的越出格,闹得笑话也就更多,读者所得到的笑料也就更多。因此对堂吉诃德这个角色的代入感几乎为零,反而觉得自己会是那些围观,甚至捉弄这对主仆的人。
可是到了小说的下半部分,慢慢的从堂吉诃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随之而来的感受不再是围观和嘲笑,而是深深的共鸣与同情,对故意捉弄他们的公爵夫妇们是极其的厌恶。
对心中理想像傻逼一样的坚持,但被残酷的现实击的头破血流的我们不都是一个个堂吉诃德吗?
你认为“杜尔西内亚”是世界上最美最善良的存在,但所有人都反对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
你认为代表着“至善至美的骑士道”应该被恢复,但所有人都嘲笑你痴心妄想,泯顽不灵的时候,你会冲上去和他决斗吗?
明知狮子撕碎自己是分分钟的事情,但你有勇气像堂吉诃德那样向它发起挑战吗?
小说看似用荒诞不经,甚至夸张的方式给你讲”疯子“的故事,但稍微有点理解能力的都会读出作者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尽管现实很残酷,但我们仍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我想这其实和欧洲近代的进取精神是一致的,和《浮士德》,和《约翰克里斯朵夫》所表达的思想是一回事。
不得不说小说最后堂吉诃德临死前讲的那段话,震撼到我了。
”天下的骑士小说都是害人的”。一开始笃信的东西到最后变成了极力怀疑的东西,因为,
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堂吉诃德身上看见自己。(王孟之)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