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的希望在青年身上

征文网 2019年8月6日文学快讯评论1,047 阅读2053字

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已经73岁了,从事了大半辈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鉴赏过名家佳作,品评过文坛新秀。几年前,他被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里一个讲述青年志愿者的话剧打动了。

话剧名叫《牵挂》,取材于华中农业大学3个真实的学生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构思提炼创作出来的话剧:感动中国的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赵福兵、舍己救人的张瑜。“在两个小时的演出里,以饱满的青春热情和严肃的、高尚的思想力量,给了观众一次灵魂的洗礼”。

“舞台大灯一亮,农大校园一角的生活场景就带着动感展现出来。农务教育的先驱张之洞的雕像,面临着毕业后人生选择的青年学生的心声和姿影,向学生卖唱挣钱的青年农民江湖气、时节感俱足的歌声和叫场声,这一切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生活湍流,一下子就沛然入戏,盈场满台地跳动、流淌。3个面临着人生选择的青年形象,从都市世俗生活的漩涡中浮现出来。”

曾镇南看完专门写了一篇观后感,“这个戏不讳饰、不回避农村现实生活的严酷性,特别是张福禹与龚二狗这一对师生矛盾的展开、发展、激化到突转,层次清晰,步步加深。从二狗撕信、福禹被激打二狗,到二狗出走,再到福禹照料二狗奶奶、释疑并向二狗忏悔,非常生活化、个性化的台词在戏剧冲突的撞击中,如灼目的铁花迸出,给观众以巨大的震动。张福禹与龚二狗的故事,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在支教实践中谱写出的严峻而瑰丽的教育诗篇。”

2018年12月,在一次志愿文学的评选活动中,曾镇南又提起这部话剧。

“看这个话剧有个感觉,写的人物和社会生活是色彩多样的,比较复杂,并没有回避社会的矛盾,把社会明的一面、暗的一面都写了出来,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

2017年在四川成都举行的首届志愿文学征文启动仪式上,曾镇南在那里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志愿者。他们在一起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在现场,曾镇南第一次见到那样热烈、充满青春活力、热气腾腾的场面。年轻人的活力,真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先锋力量,他说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那样的感觉特别强烈”。

无论志愿文学展现的生活多么复杂,思想和主题却是单纯和透明的,“提升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好像在雾霾漫天时打开一个窗口,让阳光照射进来,感受到精神上的振奋和提升。”曾镇南说,作品传递的是正能量,而不是牢骚满腹。

出身贫苦人家,朴实憨厚、志存高远的张福禹,被一封来自山区孩子的来信打动,选择了舍弃保研深造的机会,到他深深牵挂的贫困山区去支教。但他的内心,也有对暗恋已久的女孩许思婷的眷恋。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不错,工作积极,善于察言观色、酬接应对的孟天翔,则选择了在大城市经商就业,信心满满地自以为在追求许思婷上已握胜券。他们两人都没有料到,美丽、单纯、有着都市女孩浪漫气质和生活情调,时而矜持时而任性的许思婷,却作出了富有个性色彩的选择:考研,让自己和张福禹都留在城里;示爱,把又惊喜又为难的张福禹作为送给爷爷的“生日礼物”。这一来,许家的长辈分成了两派:有些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思婷妈妈看上的是“高富帅”的孟天翔。而思婷爷爷、老农学家许文澜,却因岁月深处的一个情结,对选择去支教的张福禹青睐有加。

随着张福禹的毅然告别,戏剧场景转换成了凤凰小学破旧的教室一角,孤寂冷清的宿舍、崎岖泥泞的山路以及败落凄凉的农家。偏僻山村生活贫困、落后、停滞的现实,不断给他以冲击和震撼,让他深切地体味到现实生活中支教之路的艰难。

“这个戏矛盾冲突的第一波,就在第一场许文澜的生日里荡漾开来。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主人公张福禹,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尴尬之中。选择到贫困山区去做艰苦的支教工作,是需要有健全、合理的道德信念支撑的。”

在曾镇南看来,志愿文学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自由境界的不断提升,思索生存意义的结果。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在开创之初,他们都是年轻人,“这种思想哪来的?是从丰富的精神遗产里继承的,选择职业要为人类造福,这种思想传递下来,实际上是全人类思想的升华。”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居里夫人传》,对自己影响很大。他学到,为自己的利益和生存存在,固然是合理的,但也有一些梦想者,能超脱觅食的需求,思考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

这些梦想者也是人类中那一部分能进行哲学化思考的人,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为人生旨趣。这是志愿者的一种根本的精神特质,文学创作就是这种志愿精神和梦幻冲动的结晶。

“培养孩子,不能一开始就让他学会做生意、炒股票,要培养他作为人的高尚素质,这是根本。”曾镇南说。

文坛也是如此。作为评论家,他记得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一有新人出来,有些评论家就挥着大棒过去,“如果没有创作,评论什么呢?”

“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中文学幼苗积攒了足够的营养,就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培养文坛新人,造就大批新的战士,任何时候都是催生好作品的急务。”他拿自己举例,“我现在岁数大了,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在年轻时候写出的作品、评论,年纪大了根本写不出来。那时的文章,虽然有些生硬、有些幼稚,但那种热情和锐气是空前绝后的。新时代文学的希望在青年身上,一定要下大力气培养青年作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