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22日读后感评论88 阅读1247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执着于类似盗墓笔记类手机电子小说,阅读过程热闹,读完确无积淀,从没有静下心来阅读纸质书籍,恰逢处室举行“书香飘一线,文化进班组”读书活动,于家中询问上大学的孩子读书建议,孩子从他的书架上抽出了这本《文化苦旅》递给了我,看到书名的那一刻,疑问突现,文化还苦?目光落在一个“苦”字上:人生可以困苦,文化何为苦?为何苦?

带着疑问开始阅读,开篇的《牌坊》《寺庙》,只立足于童年旧事,并未写远游。既无远游,又何来“苦旅”一说?读了第三篇《我的山河》,方才豁然开朗。先前看似偏题的文章,实则阐明了作者作“苦旅”的缘由。作者本是山河之子,女教师的到来使冰封的村庄解了冻,也把家乡的山河拉进了书本。他便从解了冻的乡村走向城市,博览众书,却蓦然醒悟:人,应当回归山河;文本文化,应当回归生态文化。

“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是中国之旅。从莫高窟到道士塔,从荒无人烟的西域到人间天堂苏杭,作者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

作者余先生喜欢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因而饱含深切的民族和文化忧患意识。作者在开篇写自己游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的经历,由己及人,写出了当今人们骨子里对“诗”的追寻,归根溯源,便是人们的历史文化情结。于是,在第七段中,作者带着这份情结、冲着王维的《渭城曲》,去寻阳关了。这儿,作者第一次提到了雪,这雪是苍凉悲壮的;也第一次提到了“苦”,这苦则是因为天寒路远,却孤身前行。

作者是极喜欢对比的,从《寺庙》中的寺庙与学校、冷与热、新与旧,到《沙洲隐泉》中的巅峰与低谷、粗犷与明丽的,对比过后知无一不去向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此处则构成了一系列更为宏大的对比,在对比中更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从中华文明中更深入了解其他文明。

此为“苦”的第一层。

面对这一望无垠的天地,作者感叹自身如侏儒般的渺小之余,又将思绪投影到了历史的长河中,由寻阳关的经过转为对阳关的直接凭吊。

在用寒风、苇草、群山、白雪、烽火台等景物描绘出阳关的苍凉后,终于姗姗点出了那首《渭城曲》,也带出了“唐人风范”。可惜,唐王朝并没有将此延续久远。

因而阳关坍塌了,成了废墟,作者为之惋惜;阳关坍塌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精神疆域的坍塌;苦,亦一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化的轻视、对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的无奈。此为“苦”之第二层。

然而,旅途仍没有停下,步履依然向前。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场探索文化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的旅途,因而免不了踽踽独行、苦苦求索。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读到了这里,“苦”的第三层还未曾探及,待读完后分享。通过阅读以上部分内容,感觉作者想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在作者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反观自己,每每去到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只是观景观物,没有更深层次的思索,犹感自身文化素养之低,知识匮乏,少了很多意境。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