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每个人都曾怀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
每当我们翻出陈旧泛黄的日记本,掏出布满灰尘变成压箱底的中学作文,往往会在脑中涌现出无数的回忆。
那些勇敢无畏的岁月,那些以梦为马的日子,那些伴随着爱恨情仇的大侠梦,那些永葆青春的诗和远方……一切的过往美好都在这一刻被翻起。
那些纯粹的文字,那些有关人生爱情等等的设想,那些洒满灰尘的、有陈腐气息的纸张上写下的一行行字,还有无限的余温和热度,只可惜如今的我们已不是少年。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忘记了这个渺小而又伟大的梦想。我们长大了,忙着各种自认为无比重要的事情,也就愈发觉得成为作家的梦想距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更多的时候,我们也会安慰自己,作家不过是人生众多职业中的其中之一,他们的生活也无异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并没什么出奇出彩,甚至还有点苦逼,又难以熬出头。
毕竟我们都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严歌苓,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莫言一样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天赋异禀属于少数人,多数的我们终究是凡人之一,成为作家更是难上加上。
然而,道理虽然显而易见,可未来这事,谁又能说得准呢?否则怎么会有“万一”这个词?万一你就是那个“万一”呢?
很喜欢李宗盛在《山丘》中的一句歌词——說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僥倖匯成河。
如果写作这个充满冲劲儿的幼苗,真的一直潜伏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索性捡起来,悉心呵护继续灌溉下去吧,何必一脚踩死,灭了少年时期那渴求的念想呢?
大多数的我们,一辈子很难成为一名作家,为什么还要写作?
对此,我曾经问过很多酷爱写作的好友,他们的回答也很坦诚。
有人说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有人说写作是为了回应世界;有人写作是为了逢迎求利;有人写作是为了抨击求爽……
个人听过最好的回答,就是来自小说家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讲过的一句话:
“一个人活得久了,总会主动被动接受许多东西,得出许多感慨,这是入口。敏感的心灵就在生活的泥淖里陷得深些,粗砺的心灵就陷得浅些;悲观的心灵就得出人生是徒劳的结论,乐观的心灵总相信我们终会前进。
倘若只有一个入口,各色事物只有涌进而没有排泄的通道,总有一天大脑会炸掉。所以才会有倾诉,不能向亲近的人倾诉就向陌生人倾诉。这是出口,谁都需要。出口和入口不是双向的,两个人不必同时是对方的出口。”
写作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出口,它会让人不断丰富和加深自我认知:长于什么,囿于什么。
写下来,白纸黑字,重复的语词,惯用的句法,都能纤毫毕现。慢慢的,也就学会了自我调动,校验自己的逻辑能力,以及那些心路的实拍,同时,也对自己的精力状况越来越熟悉。
写作作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抒发情感,审视自我,评古论今表达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文字这种媒介能将个人的思绪承载进去,进而衍生出一种“我思故我在”的踏实和真实。
除此之外,对普通人而言,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写作正是当下社会抵制浮躁并自我成长的极佳选择。
置身于喧嚣世界之中,人们似乎只有放浪形骸才配得上这样的时代,但是写作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一个人去沉思去沉淀,去走向自己真实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存状态。
不想成为作家的写手,不会是一个好的写手。
有人问,除了作为表达自我的出口,码字这事有其他乐趣而言吗?有啊,写作是内心驱使,爱好亦是追求。
它和我们爱玩游戏、爱看动漫、爱逛街没什么明显区别,也没什么高低之分,本质上不过让自己放松罢了。
还记得临近高考模拟的时候,我突发奇想,写了一篇关于男女情窦初开充满暗恋之情的作文,题目叫《惊鸿一瞥》,各种华丽的修饰加上暗恋情愫的细致心理描写。
作文让老师很是赞叹,还曾全年级几百个人复印传看,那时候我暗自兴奋了好久。
后来读了大学那几年,始终也没动笔写过什么,直到读了研一,因为课外时间比较宽裕,便经常和同学结伴去图书馆度过一天天自由的时光。
那时候十分迷恋三毛、张爱玲、亦舒的小说,也十分崇拜席慕容、毕淑敏、林清玄等大师细腻清新的烂漫文笔。
后来读的多了,也就顺其自然开始写了,虽然自己写的不觉得多好,但是每次写完都觉得内心都很丰盈,浑身自在无比。写作的初衷,真的不为别的,就是讨个开心罢了。
那时候,每当写完了一篇,我就会把爸妈和小闺蜜拉过来,听我感情泛滥地读一遍后,给出意见,时过境迁,尽管那时候的文笔幼稚不开化,但他们对我却从始至终都很鼓励。
尤其是我的妈妈,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个优秀的小作家,这个足以让我觉得幸福至极。
从那开始,写作这件事,成了我一生的执念,哪怕只是自娱自乐。
截至今日,我已经在各大平台上写了近百篇情感励志文,加上正在更新中的小说《我与鬼差》,好说歹说也有几十万字了,如果放在整个写作生涯的话,不过是个零头而已,持续地去输出内容,俨然成为我一种无法自拔的习惯。
长久写起来,终究是受益匪浅的,这种收获得益于平时对文字的拿捏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在工作中接触到文字类工作,也会受到上头领导的批评和指正,但我相信,这都是磨练文笔的必经之路。
即便成为作家的梦想最终我也没有实现,但是写作的路途,真的漫溢着繁花锦簇和不绝欣喜的。
“我之所以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
对于这句话,个人十分赞同。
只要能产生想给谁写点什么的心情,对于时下的作者本人便已足够幸福。通过写作来审视自己曾做过的事,去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这样多好!
人的大脑瞬间就有万千思绪,能即时说出甚至写出的不足万一,这些思维活动如流星一般短暂即逝,写下来无疑是最好的呈现。
在写作面前人人平等,写作的大门为每一个爱好她的人敞开。只要你想写,随时都可以动起笔来。
对漫长的写作回顾过程,也不仅仅是关乎写作的反思,更是对生活的反思与总结。擅长用文字展现世界观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相比同龄人,会清晰许多,因为他们感情细腻入微,饱满通透。
写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它的价值感不在于你非要提笔写尽万里河山,永不停歇一气呵成,也不在于一定超过其他人的文笔。
而是当某天再次回看,能明显感知到自己曾经文字的稚嫩和粗糙,逐渐超越过去的自己,就是写作的一种收获。
一次和网络文学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您觉得写作到底需不需要天分?”
“写作当然需要天分,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外在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就是创意和天分的表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有天分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写,有的人不能写呢?”
“写作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与反思,除了读书少词不达意之外,其实就是缺乏感情,也缺乏对真实感情的表达能力。”
写作这件事,想要有收获,必须得先付出。
没错,写作的道路上,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只有这种精神的力量才能支撑着作者走到最后。不管怎样,只要想通了认准了写作这件事,就坚定地大步走下去吧!
塞尔努达说,有段时间他写不出东西来,但经历了很多事,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便是产出了更为丰富的诗歌。
是啊,不知道写什么,那就从你想写的地方开始写,从你知道的开始写。
关于写作,我们常常关注它的收获,它的意义,总是好奇自己写了那么多字到底能不能成为作家,可是谁能保证付出一定会有对等的收获。
司马迁,身受腐刑却隐忍发力,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
老舍说过,“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名人的故事足以说明,在没有取得成功之前,没有任何收获之前,必须先要持续不断地付出,了解了这点才能坚持下去而不至于放弃。
内容创作大军千千万,多数人也都正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个时候,你千万别着急更不要跟别人攀比,看到一些大V,动辄百万粉丝,文章都十万+起,关注这些只会让人心急如焚,更加不能静心写作。
什么事情都容易有一个量化的比较,唯独写作这件事难以比较,所以,千万别着急盲目攀比,要以自己为衡量标杆。
无论如何别轻易灰心和放弃,要跟自己比,慢慢去死磕去摸索,记得要给自己持续下去的动力。
写作需要天赋,但更需要强大的信念毅力去坚持。
因此,在写作的道路上,哪怕或许有90%的人最后果真因某某原因而失败,你怎么就笃定自己不会成为那10%的成功者呢?文/小牛君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