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村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为了深入了解广大居民对村庄发展、村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1月7日-1月9日,“阳光实践队”以随机走访的形式在前大洼,后大洼,厉家庄村进行调研。
前大洼、后大洼、厉家庄村三个村地处青岛路片区,按照市、区城中村改造指挥部的总体部署,先后启动拆迁改造。村民除享受最高的拆迁补偿政策外,拆迁改造后还将有7万平米分户楼、老年安置楼,还将有人均30平米集体物业,保证让村民都能住上楼的同时,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有保障有大提高。拆迁过程中,65岁老人不用外出租房,在所有租房费享受的同时,仅每月拿出100元即可入住村建设的过渡安置区(卫生室、小超市配备齐全)。
发放问卷过程中,团队成员有热情、懂礼貌,因参与填写调查问卷的村民大多是老年人,团队成员在跟他们进行亲切友好地交谈后,帮助他们进行填写。村民们积极参与、配合,写下自己所思所想,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一个退休老教师向我们介绍道“最开心的事就是搬进新家了,住在这里,享受社区和周边的各种便民设施,就能和城里的市民一样过好日子了!”四年前,他们一家五口人住在100多平的平房里,地方太小,出门也不方便。实施市、区城中村改造后,按照政策他们家不仅能分到几套楼房,还有相应的补偿款。相当于一分钱没花,平房换成了楼房。新建小区里物业、超市、菜市场、停车场、幼儿园都有,购物更方便,管理也更规范。“住进社区后,办事方便了,活动也多了,和以前的村庄比起来,真是大变样。”村民陈老伯说道。王阿姨补充道,“从村民到市民,百姓生活更美丽,心情更舒畅。这里比我原来住的地方条件好多了,社区配套、休闲设施都很完善。村民对新建安置房很是满意。出于关心,从安置房动土之日起他们就经常来工地‘视察’,对工程质量、小区配套都了如指掌。村里有些村民就在安置房工地上打临时工,大家都是看着自家房子一点点变高变漂亮的,里面啥样其实都清楚,放心!”
村民变居民,不止是身份称呼的改变,需求多样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考验着社区管理者的智慧。村民变成居民,一字之差背后却有着大学问,不乱晾晒衣物、不占用公共绿地,这些在城市居民看来理所应当的日常对村民而言却有些“水土不服”。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为此,三个村的村委会与社区下足了功夫,引导村民从“农民意识”向“居民思维”转变,真正融入到城市社区生活中。村干部和社区干部发动有较高威望的村民党员带头开展宣传,带动其他党员群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文明。针对楼道堆物、飞线充电等情况,社区干部联合物业开展集中整治。同时围绕动迁村民的实际需求,组建宣传教育、治安巡逻、垃圾分类、便民服务等多支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提升动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从村民到市民,百姓生活更美丽,心情更舒畅。
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三个村落,共收集调查问卷一百余份。经过此次调查,“阳光实践队”从居民真实感受中多方面了解了城中村改造情况,就居民对社区发展的态度及建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向相关人员进行了反馈建议,为社区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参考。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