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星新闻
清明小长假成都的书店人潮涌动,今日(4月7日)下午,70后的代表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现身成都宽窄巷子三联韬奋书店,和现场读者一起分享了他2018年出版的四部新书《最后一个猎人》《莫尔道嘎》《日月山》和《北上》。
徐则臣一直以来被文学评论界誉为“70后的光荣”,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
徐则臣与四川70后作家代表安昌河进行了一场对谈,此外,参加此次分享会的嘉宾还有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资深出版人林文询、《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作家英布草心、出版策划人徐晓亮等。
2018年底,徐则臣推出耗时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上》,据悉,该书已入围2018年度中国好书。2018年7月,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徐则臣中短篇小说集三卷本:《莫尔道嘎》《最后一个猎人》《日月山》,由徐则臣亲题书名,亲选篇目,三十余部自选小说集中展示了他多年创作之成就,其中多篇作品如《花街》《鹅桥》便是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最早发表于2003年,可以说是《北上》的前传之作。
徐则臣说,追溯到他写作的初始,对运河的书写从20年前就已开始,在长期的写作和资料搜集中,运河慢慢激发了他的兴趣。他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看了六七十本相关的书,还请了许多研究运河历史的专家翻阅小说。
从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到《北上》,徐则臣被称为是创作高产。他说,其实《耶路撒冷》写了6年,自己不是比其他作家写得多好,只是自己做的功夫更深。
徐则臣说,编辑这个职业对一个作家来说极其消磨耐心,所以他时刻提醒与质疑自己,如今大量出版图书,若干年后再回头看,百分之八十是文字垃圾,他在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一年阅读量至少两千万字,至少一千九百万字是垃圾,但是为了剩下五百万字的精华。作为编辑不把垃圾剔除,读者无法看到优秀作品。
四十而不惑,每天他都会问自己,四十而不惑,今天是否过得有意义?自己为什么而写作?哪些才是有价值的东西?在这样疑惑中,写下每一部作品。
什么时候与文学结缘?徐则臣说,在读高中时他一心想当律师,后来大学考到中文系,准备当作家是因为看了山东作家张炜的《家族》受到写作启发,还有一位作家曹文轩,是他的硕士生导师,可以说曹文轩改变了他的一生。
徐则臣告诉记者,成都是他非常热爱的城市,谈到喜欢的作家,他谈到诗人杜甫,谈到杜甫草堂,他最新的中篇小说《青城》就选择在成都的杂志《青年作家》发表。如果说,大运河是他血脉的故乡,成都则是他味觉的故乡。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摄影报道
编辑 官莉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