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1月21日读后感评论64 阅读1853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是天纵之才,被王安石称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他,是百姓之友,政绩斐然,爱民如子;他,是精神之王,虽困于党争,寄于风雨,屡遭贬谪,仍可以坦荡胸怀立于天地。没错,他就是苏轼,深受世人喜爱的东坡先生。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而又敬佩的微笑。千百年来,人们传唱他的诗词,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事迹。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苏轼业已去世,早已乘风归去,为何历经时间的流驶,时至今日,他仍是一位不过气的偶像,是什么铸就了这位大诗人的魅力,让世人不分男女老幼地超越古今地敬仰他、喜爱他呢?读完苏东坡的传记后,我大概能理解了。

为苏轼立传的有很多,要说最经典的,当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读罢全书,我才真正认识了也爱上了这样一位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东坡实在太伟大!文学造诣上,凭一己之力让宋词可以和唐诗相提并论,打破了词小唱浅吟的传统,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绘画上,他独树一帜,为中国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黄州寒食帖》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为官从政上,他修建工程、赈济百姓,建立公办医院,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人生意趣上,美食、酿酒、炼丹、瑜伽、植树、种田,都是他的乐趣所在,即便深陷政治漩涡中,也能光风霁月,保持一颗最乐观、最豁达的心。这样的苏轼谁人不喜,这样的东坡谁人不爱?东坡实在太伟大!

公元前1036年12月19日,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的眉山镇。据传说,苏轼降生的这一年,原本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眉山,不知为何,竟突然间草木凋零、群芳枯萎。后来民间就留下了“民间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的传说,我想这应该是人们借助这个传说来寄托自己对苏轼才华的的仰慕吧。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的仕途之路正式开启,苏氏父子文名日盛,他们与当代名家交往,诗文也为人爱慕,一家皆以文坛奇才闻名于世,其中眉山“三苏”又以苏轼的才气最高。但是,正如林语堂所说“年少有时也会成为天才的障碍”。苏轼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年轻有为,刚入仕途就诸事顺遂,似乎有着大好的前程与金灿灿的未来。可苏轼的性格一向是嫉恶如仇、倔强任性的,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这点却深受政敌的忌惮与厌恶,因而他们极尽办法将其排挤出京城,使劲手段阻止其蒙召当权。

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这是东坡最能吸引世人的魅力所在,也最让我所钦慕。

一个人在困境时刻能够跳脱名利羁绊,不断超越自我,寻求心灵的宁静,不因路途艰难而失去行路之趣,这是人生最伟大的修行。苏轼的为官之路,恰恰是一条屡遭贬谪的路,而这条路也终成就了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元丰三年(1080),经历乌台诗案,苏轼死里逃生,被贬于黄州。即便是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州,也依然阻挡不了东坡个人魅力的展现。竹杖芒鞋游山访友,田园陇亩躬耕种植,东坡真正知道了五谷的香味,体味到了生活闲适的乐趣。当他们打的井出了水,种的种子冒出了绿芽时,他会欢喜得像个孩子般跳起来。在此期间,他更是发明了一种猪肉的新吃法,并为其写了首词: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于窘迫失意之时,还能保持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也就只有苏东坡了吧。

后奸臣章惇为相,元祐旧臣遭到二次迫害,苏东坡被罢黜,剥夺官阶,流放到岭南。苏东坡成为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即便如此,东坡淡然前行,无惧无忧。惠州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东坡安之若素,凭着他那一如既往的乐观旷达心态,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清风明月,尽是宝藏,鱼虾麋鹿,皆为朋友。“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在春风中酣美地午睡,一边听着房后寺院的钟声,心中一片安宁静谧。“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过去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何种问题,何种情形,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以乐观勇敢之态相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胸襟的博大开怀,使得他纵身处压力迫害之下,虽饱经忧患拂逆折磨,却仍能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

正因为东坡是一个富有正能量的人,因而他的身边从不乏知己友人,而朋友与之交往,也获益良多。所以,世间鲜有人会喜欢“祥林嫂”之类的人,一遍遍地重复生活的悲惨、不幸与不公,陷周遭于负能量的泥沼之中,人们都喜欢也更渴望阳光与温暖。

东坡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都微笑面对生活,不焦虑、不抱怨,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