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于1944年初开始创作。全书包括《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是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并没有提到战场,他只是解剖了一个小细胞,一个沦陷了的小胡同,透过这个小胡同一些普通市民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兴衰沉浮,描绘了日伪统治下北平社会的广阔画面和北平人民民不聊生的生活情景,讴歌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敢的抗争精神,鞭笞了日寇的凶残和汉奸走狗们的罪恶,同时对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小说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再现了北平由沦陷到成功解放的曲折过程。
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也是当时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中的写照。祁老人代表着清朝人,一些封建思想仍是根深蒂固;天佑太太则代表了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保留老的规矩的同时挡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是民国人,他与祖父虽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恍如隔世,常带着自己的方式关心并分析着国事;小顺儿和小妞子作为孩子,代表的是未来的主人翁。
书中最让我钦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韵梅和诗人钱默吟。韵梅即会持家又懂规矩,还为祁老太爷生了一双重孙,深得老太爷的喜欢,婆婆又病弱,韵梅理所当然的担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责任感任感,促使她任劳任怨的照顾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尽所能的让全家人过得顺心。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毕竟“国是千万家”。她们虽然不能像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是对家人和亲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么多人物中,我最感动的是钱先生。在胡同里的人看来,钱诗人有些高深莫测。可谁能想到,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他劝说年轻人离开北平,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夙兴夜寐地做着抗日的工作,他的行动感染了很多的人。钱诗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由沉浸在自己的闲情逸志,到主动参与抗日,可以说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型。他的家人接二连三的被日本人伤害,连自己也被日本人打得奄奄一息,但任别人怎说,他都会坚守自己本分,不做丝毫的退缩。
两个外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一个是后来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富善先生是个喜欢北平,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文化,观念和思维不能理解,他是个善良的老人,同情沦陷后的中国人,同时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有这样一段话:“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还有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日本老太婆是位居住在北平的日晒反战者,她同情中国人民认为侵华战争给日本人民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她说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隶。她对瑞宣说:「我都知道。我们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当然你也知道。我只须告诉你一句老实话:日本人必败!没有另一个日本人敢说这句话。我从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过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我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罪恶而被别人杀尽……」”
“民族,带着鞭痕,悲壮的生存着。
国家,带着创伤,骄傲的屹立着。
人们,带着鲜血,顽强的站立着。
正义,带着他的庄严,神圣和人道,光荣地战胜了邪恶,侵略和野蛮。”
这就是老舍的《四世同堂》的基调,老舍通过对沦陷区人民八年的艰苦岁月的描绘,结论是清楚的——中国人民觉醒了,中国大有希望!
对于现代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这场战争直到今天提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侵华,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们或许可以原谅,但绝不会遗忘!它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虽没有经历过残暴的恶战,但可以捧起手中的《四世同堂》,它既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也是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还是给日本人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道:中国人到底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勇于反抗的!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祖国新一代青少年,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我们才会获得尊严,才能够避免凌辱,才有资格在世界的舞台上骄傲地抬起头。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