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读书笔记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1月19日读后感评论173 阅读3138字

《社交天性》是一本脑科学的书,作者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权威作者lieberman,其《社会心理学》公开课在YouTube上点击过万。全书是基于大量的医学实验、核磁共振扫描而得出的结论。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了大脑天生爱社交。

第二到第四部分:阐述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第五部分:方法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生活中提升幸福感、工作中如何提升团队能力、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更爱学习。

第一部分:大脑天生爱社交

第一章我们到底是谁

举了大量例子,提出了人类大脑的三种主要适应:连接、心智解读、协调,对应了人类进化史,又对应了婴儿到少年的成长。

人类失去社会”连接”,会带来社会痛苦,而社会痛苦与肉体痛苦是相同的神经回路,是真的痛。

一个例子是哺乳动物或婴儿期(0-1岁)与父母失去连接时会大哭大闹。另外一个悲伤的例子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妇(作者的祖父母)走过幸福的一生,随着老伴的去世,另一位陷入无限的痛苦中,心智、记忆力下降,性情大变,终日以自我为中心。

心智解读对应灵长类动物,或蹒跚学步期(2-4岁),是指人脑具备社会思考、社会推理的‘’心智解读‘’能力,而且与非社会思考二元对立。举了一个里根获得选举的例子。

协调,是指人类经常“由别人的判断代替自己的判断”。

将上述三种行为统一定义为适应(adaption)。适应促进了人类进化,加强了我们与周围人的情感连接,增强了我们感知他人心思的能力,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协调合作。

第二章大脑的一生最爱

本章提出了重要的脑科学发现:默认网络。这一发现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发现,人类大脑空闲时会自动打开默认网络,默认网络与人类进行社会认知的网路几乎完全一样。

进而研究推理出几个重要理论:

1、社会认知神经网络与非社会认知网络互斥,即同一时间只能有一方打开。从而可以回答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

2、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进而引出了著名的邓巴数,即人类最佳群体规模为150人。

3、超过邓巴数的群体,存在结盟问题,举例黑猩猩问题、推荐信问题。为了能够保证我们在个人生活以及职业生活中取得成功,每个人都需要驾驭复杂的社会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在付出有限的代价前提下收获群体生活带来的福利。

第二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

第三章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

本章主要阐述失去社会连接对人的负面影响,即不甚理想的社交关系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真实的身体痛苦无异。

一、首先,颠覆马斯洛需求论,提出人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

二、然后,举例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分离孩子会哭闹,又比如失恋,又进行了网络球cyberball实验。

三、用核磁方法,证明社会痛苦和物理疼痛共享同一个神经基础。

四、提出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被欺凌的孩子(大部分是轻蔑言语、谣言攻击,集体排斥等)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和自杀倾向。

第四章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

本章主要给出了连接对人的正面影响---合作。

一、首先提出就像社会痛苦和物理疼痛贡献一个神经网络一样,社会奖赏与物质奖励也共享一个神经网络。

二、从Field的获奖感言中引出每个人都有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赞赏本身就是意义,相互取悦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最终增加了人们享受群体生活的福利机会。互惠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强有力的社会规范之一。

三、通过囚徒困境游戏,验证博弈中人类的天性,并非利己主义,而是合作。

四、提出利他主义,大脑更喜欢给予而非索取,共情是利他主义的催化剂,催产素是助人为乐的催化剂

五、从各种社会现象表明,很多人帮助他人,但经常会掩饰自己的利他主义,说一些显得有自私目的的话,为了不想让自己看起来自我吹嘘、惺惺作态。

第三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

第五章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

首先通过抛硬币和石头剪刀布游戏引出了心智解读的概念,把心智解读能力运用到现实中,称为心智化。

进行一系列实验,推测人或许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完全领会他人思想的物种。逻辑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心智化。例1打牌,赢的技巧1耐心2虚张声势3辨别他人是不是在虚张声势。例2好销售,比如有效信息分享,要知道那些信息值得与大家分享,并懂如何挑选出来,同时要非常了解自己的信息受众。

心智解读促进了社会连接,使我们实现与他人的合作,同时实现策略性竞争。

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不使用心智系统,而是采用称为启发式方法的捷径,人们常常以已度人。

第六章主要阐述了镜像神经元的研究现状

第七章主要围绕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这一论断进行论述

第四部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

第八章身心二元论

通过笛卡尔二元论,引出关于自我的研究,通过核磁的方法发现认识自我的身体和心智是由大脑中两个独立不同的部分完成的,所以很难抛弃身心二元论,而现实中身心并没有分离。

提出自我是进化论为了确保群体生活的成功而采取的最狡诈的策略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自我是一种伪装的非常巧妙的诡计,它允许社交圈进入我们内心,甚至允许社交圈在丝毫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情况下悄悄侵占我们。

第九章自我控制

例1.冰棒测试。让孩子选择去迪斯尼玩两天还是眼前的冰棒,孩子最终选择了冰棒。

例2.棉花糖实验。孩子选择眼前的一颗棉花糖,而不是等待15分钟得到两颗糖,这时间对孩子来说太久了。

(两个实验都是让人们在一个较小的即时奖赏与一个较大的延期奖赏之间进行选择,看到这里很多人孩子的心智力量不够强大,其实成人何尝不是呢?在股市里面,更多的人喜欢短线收益而不是做长线投资)

对例2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能够坚持更久的孩子学习能力测验得分更高,表明自我控制能力对学业有很大影响,还有些其他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控制还是一个人能不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

然后,提出了自我控制疲劳问题,自我控制疲劳后会削弱自我控制能力,即使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控制也不行,比如在一个非常搞笑的场合忍住不笑后,在接下来的5分钟内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个模拟测试。(劳逸结合的理论基础)

自我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

1、抑制(压力下保持冷静形象)。

2、重新评价(换个角度看问题)。

3、标签化(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或者写出来)能够把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儿童也较少出现情绪爆发的状况。

自我控制是人进入社会的代价,每个人心中都有圆形监狱。

第五部分通过社会看世界

第十章基于人脑的社会属性,提出了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并例证观点。

例证.美国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幸福感的变化。日本也是,实际收入增长5倍,幸福水平一直没变。然后提出享乐适应概念,相应的提出经济学家的解释,人们不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和绝对购买力,而是更关注和周围人比“我能赚多少”(痛苦源于比较啊)。

提出“社会因素”对幸福的意义。一位随时可见面的好友,经常看到邻居,身体健康,和朋友喝杯咖啡,和邻居聊聊天,参见一些志愿活动,能显著改善生活。

社交对我们的幸福至关重要,认真思考一下:让工作时间少一些,社交时间多一些。

最后提出了一些社交零食或替代品,比如照片、看电视、facebook等等,可以在无法社交时进行放松,使人获得好处,但注意会存在挤出效应。

第十一章社会奖赏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提出ceo应该关注员工的地位、连接和公平这种社会奖赏。认可是一种完全免费且可再生的资源。让员工有机会关心别人。

最好的老板了解并关心团队的所有成员的社会动机。老板必须促成自己与团队所有成员间、成员之间、团队与外界的社会连接。致力于创造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感和依赖感是领导力的核心。

第十二章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

基于社交属性,对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1、提高学生归属感。

2、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

3、塑造社会脑、提升心智。

4、为教而学。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