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是一个读书的好时间。这个寒假我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中叙述了杨绛,钱钟书还有他们的女儿圆圆一家三口的生活点滴。杨绛先生的语言质朴,诚恳,读来觉得很亲切。书中记录的一些关于他们家庭的平常小事,让我看到了她们对待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后面圆圆,钟书相继离世,独留杨绛老人看了伤心感怀。
杨绛一家都是做学问的。他们生活的年代有战乱,有饥荒,还经历了荒诞的文化大革命。但是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他们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这是他们的乐趣。“嘤其鸣兮,求其友声”。读书写作不为名声,杨绛说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不被人理解。但是他们又相信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想想又有多少大文豪,大画家在自己的时代后被追崇。杨绛他们工作不慕名利,钟书曾对杨绛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关于读书,杨先生说,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他们物质匮乏,精神富足。所以面对困难磨砺总是淡然面对,这是他们的胜利。
从杨绛的时代直到今天,爱国是我们一直挂在嘴边,写在文章里,演在电视里电影里的情节。就连过外国人的节日也被视为不爱国,不知耻辱的表现。我们听听杨绛先生关于爱国是怎么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知识分子逃往海外,有人劝杨绛他们也离开。杨绛在书里写,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们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这是杨绛先生对爱国的阐释。
读我们仨最爱读的还是他们一家人的日常,有时我把它当爱情小说看。钱钟书是文化上的超人,生活上的白痴。且为人十分的呆萌。常自叹拙手笨脚。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子一把抓。一到牛津,公交车还没站稳,他就急急下车,然后摔掉了大半个门牙。这样的他,离了杨绛大概会活不下去吧。果然杨绛生女儿住院时,钟书每次去探望,都是苦着脸,惨兮兮地说,我做坏事了。
吓了杨绛一跳,赶忙安慰他“怎么了”
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然后第二天。“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不要紧,我会修。”
这要是换了我,早分分钟炸毛了,嫌弃这个男人太猪队友,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但杨绛,一个内心强大,温柔宽厚,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所以在她眼里,这些统统不是事儿,她家钟书只是呆气而已。在他身后收拾烂摊子,她甘之如饴。
生活常常是平淡乏味的,但是杨绛他们总能在稀疏平常的小事找到乐趣。选择不认识的路走,是探险。重新找房子,搬家是探险。吃上自己做的红烧肉是探险。同到日坛公园散步是探险。杨绛说,因为我们在一起,随处都能探险到新奇的事。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杨绛对生活观察入微,去动物园看大象,描写大象进食。大象自己进食很精细,吃稻草,先从大捆稻草中拈出一小束,拍打干净,筑筑整齐,才送入口中。我们爱大象。快乐不能量化,也没有可比性,但我相信杨绛他们一家的快乐远远超过了我们中很多家庭之和。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着烦恼和忧虑。杨绛曾在战乱中跟钟书分离。后来他们重逢时,钟书抱着杨绛发誓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二零一六年夏初,杨绛去世。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