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看关于爱情故事的小说,主观臆断下觉得无聊。但当爱情嵌入历史、或者夹杂着私仇时,爱情就不仅仅是爱情了。观察人物内心变化,不只是私情,更饱含伟大的勇气、坚韧和善良,打动人心。同时,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穿插在一起,故事的矛盾纠缠,遗憾、悲悯、挣扎,更是令人揪心。
这个故事是关于在美国长大的华人男孩亨利与日本女孩惠子的爱情故事,移民的身份加上历史背景下民族矛盾和代际矛盾让他们的爱情面临重重困难。
(美)杰克·福特著
父亲的反对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亨利的父亲在中国长大,对中国的感情深厚,即便是移民到美国,仍然心系祖国,十分关注国内战争消息,对日本人痛恨万分。因此,可想而知,亨利与惠子的正常来往第一个阻力便是亨利的父亲,实际上这也成了最大的阻力,父亲的阻断成了亨利和惠子之间音讯隔绝的直接原因,他们各自误解,然后离开,这是他们爱情夭折的主要原因。
时代背景下的危险
与日本苦大仇深的不只是中国人,美国人亦是,日本偷袭珍珠港让美国人对日本人的敌意骤然增长,中国人虽说是美国的同盟,但实际上,他们也常常因为亚洲面孔被当成日本人而受到美国人的歧视。不过无论日本是否偷袭珍珠港,美国人对亚裔的歧视也一直存在。
在决战时期,为了防止日本间谍泄露情报,美国人将日本移民集中监禁起来,即使是两代人土生土长的惠子一家也不例外,这就造成了亨利与惠子地理上的隔绝,空间上的疏远加上通讯的阻断,将爱情考验留给了时间。
承诺的破碎
空间上的远离和通讯的阻断都是一时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承诺和等待必然能够克服这重重阻碍。父亲的阻碍让惠子和亨利的信件无法往来,亨利为爱所伤,但仍坚守着等待。
然而,也是因为爱和误解,让承诺为牺牲让步。亨利为了保住惠子所在的日本城,不被开发商拆毁破坏,答应有着话事权的父亲的要求——去中国念书,放弃对惠子的等待,这也是亨利留给惠子的最后一份礼物。放弃等待,朝前走,一晃就是四十年不能回头。
初恋单纯又脆弱
好在山海皆可平
我还想借此感慨的就是初恋故事了,我想,为什么青春文学如此执着于初恋故事,或许是因为初恋既有着身无外物、心心相印的单纯,又有着未来缥缈、不可预测的脆弱。它总是让人十分遗憾,在人的生命的某个阶段,对爱情认真又纯粹地投入,而又是那个阶段,缺乏给得起未来的绝对能力,多么矛盾又无奈。
亨利和惠子算是幸运吗?许多人在错过之后,也只能往前走,因为你不能抛弃你的家庭、你现有的责任,即便你的初心尚在。就算你想要找回初心,你也不能保证对方仍有初心,不能保证对方没有需要负担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不能保证对方还在。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了,如果与众多错过的爱情相比,亨利和惠子算是幸运的。在人生的晚年,他们走完了必须往前走的路,终于可以回过头,给彼此一个交代,给自己的初心和念念不忘一个交代。跨越民族、跨越山海、跨越时间的初恋,伟大又纯粹,让人觉得,只要爱尚在,山海皆可平,念念不忘,则必有回响。
我当时读到结尾的时候,其实还是很难过,因为他们要经历那么多的心碎、失望、挣扎和等待,才能在人生的最后一点时光,重新相遇,重拾旧时光,这本身就是个悲剧。
爱情命运的跌宕让人唏嘘,也让人无奈,父亲深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让人无法忍心苛责,而亨利对父亲的不解是两代人在两种环境成长下的代沟。我更欣赏这个作品的是,它深刻地反映出了移民的生活困境和身份困惑。
身份的困惑
“寻根”是中国人解不开的情结:海峡两岸的思念、异乡异客的孤独、无法重返家园的无奈,我总是会被这类作品深深吸引且深切打动。我会想到写《追风筝的人》三部曲的胡塞尼,他是一个典型的阿富汗裔的美国移民,他的作品总是会蕴含着这种对家乡的爱恨和异乡人的无奈和迷茫。白先勇的《纽约客》也是如此,在纽约的华人和美国文化的碰撞,行为的异化是背后对身份的困惑。还有《大逃港》里从大陆跑到香港的人对家乡的爱恨交织。不约而同,他们个人的悲欢离合被时代的跌宕起伏深刻影响。
《时光小旅馆》则提供了另一组视角的身份困惑和困境。
亨利的父亲很矛盾地教育着亨利,他一方面让他上美国学校,让他时时刻刻说英语,即便是亨利的父母不懂英语,亨利在家也必须用英语交流。另一方面,他又让亨利时刻戴着“我是中国人”的胸章。这可以看出,亨利的父亲既想让亨利或者说他的家庭快速融入到美国,不被排斥,而又对祖国有深刻的热爱和思念,让亨利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父亲不让亨利与惠子交往也可以体现亨利父亲对祖国的念念不忘。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在移民繁杂的美国,贴上“我是中国人”能够避免一些潜在的麻烦,例如被当成敌国日本的族裔。
另一个视角是日本移民。惠子的父母都是美国长大的,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但是他们却总是被贴上日本人的标签。惠子对“祖国”日本的陌生程度比亨利更甚,她甚至连日语都不会说,她一方面要遭受美国人的排斥和歧视,一方面在日本人面前,不会日语的她也要遭受到异样的眼光,她的国家归属感是更加虚无迷茫的。
当亨利问惠子的父母,为什么这么多的日本人被很少的美国士兵集中看管起来,却不加以反抗呢?惠子的父亲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的顺从是为了像美国证明,他们对美国的忠诚。而现实却是他们忠诚以待的国家却对他们不那么友好。
有时候这种感觉,我也能够有所体会。我也算地区之间的“移民”,从我的家乡来到深圳,平时人与人之间问归属地的时候通常问的是家乡,客观上户口登记也是家乡所在地,加上父母对我家乡文化上的熏陶,我这种对家乡的归属感一直都有。在家乡以外的地方遇到老乡,往往都是“两眼泪汪汪”,有一下子拉进距离的亲切感。
但真正回到家乡,又会有一种距离感,家乡的文化我不熟悉,口语也不太熟练,在家乡生活的经历更是屈指可数,我在家乡时常有一种无所适从感,甚至想要逃跑。
而深圳对我来说,又算什么呢?我自小在这里长大,在认知上,它不能算是归根之地,五湖四海的人都在这里落脚找生活,这里像是千万人的临时港湾。本地户口在深圳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小时候接受教育方面,深户和非深户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对我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异乡感”和“流浪感”的体验。
但后来,我会渐渐改变我的认知,我会觉得这是我心理上的家乡,因为我以后还是会选择在这里生活,而家乡的文化在深圳并不会受到排斥,它与其他文化可以共存,而不必非要归属到某个特定地方。换句话来说,深圳大多数人都是和我一样举家迁徙的“游子”,当有着共同点的人汇聚到同一片土地,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老乡吗?当我到广州读书,如果碰见来自深圳的人,我也会油然生出一种老乡见老乡的感动。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