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文艺小青年的青春里都拥有过村上春树这么一个名字。在某一个孤独而抑郁的夜晚,为了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失落与对生活的抗争,在日记本或者朋友圈的文案当中,都会摘抄一份村上作品当中的金句,从而将复杂的内心用简单明了的几句,分享给世界。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算是我工作以来读完的第一本书,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找到并把这本书读完。因为读完整本的时间比较久,中间有几次都被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使得与书本断连,每次重新拣起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再去回顾之前的情节。为了使自己更清楚村上想通过这篇著作给读者传达的理念,我又花了半天时间看了同名的电影,如此下来,感觉自己较之前离村上在写这本书的心境更近了一步。
有一部分的小说,为了契合读者,将书中的故事叙述成读者内心所希望的桥段,让内容去迎合读者,这类作品往往都一时被人们疯狂追捧,寻找心灵的共鸣,但随着时间流逝,却不能成为流传的经典。拜读村上的书,就如同行走在一条从未踏足过的道路上,启程时的疑惑,在行走的过程中被慢慢解开,空白的大脑在路的尽头被填满。村上的书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亦不是在去解读内容,而是在读自己,审阅自我的想法,去聆听内心深处的阵阵回音。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一个文艺而温柔的高中生,阅读的兴趣爱好以及结交不同层次的朋友,使他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要比很多大人还要成熟,对事情的处理方式,往往更多地为对方考虑。因为这种招人喜欢的性格与处世之道,让他拥有了更多男性的魅力。但在这些魅力之下,也存在着许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烦恼。
书中整体的内容我就用简单的一段话概括:渡边、直子、木月原本是最要好的三个朋友,木月和直子是青梅竹马的情侣,渡边和木月是兴趣相投的好兄弟,但年轻的木月在一次事故中丧生,之后渡边就开始代替木月照顾直子,久而久之两人相爱,但木月的曾经的存在使得直子对现在与渡边的关系产生了困扰与隔阂,直子的确深爱着渡边,最终这些抽象的思绪变成了存在于她脑海里面的疾病,需要尽快疗养。渡边在那段时间中不离不弃,用探望与写信的方式始终陪伴着直子,直子也将最真实深沉的爱给予了渡边。而之后绿子的出现,掀起了渡边内心的波澜。绿子是和直子完全相反的性格,如果直子对渡边的爱如潺潺溪流般温柔透彻,那绿子对渡边的喜欢就如同江河汹涌。渡边一边坚守着对直子的承诺,一边又去回应绿子的喜爱。小说里的故事永远要比现实优雅,故事里的直子和绿子虽然都喜欢渡边,但双方都为了渡边的幸福而尽可能地让他自己去做选择,没有现实里的占有欲和为难。故事最后直子把自己最好的样子留给渡边之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绿子也仍深爱着渡边,他对双方都没有辜负。
书中最令我动容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和死是人类命运中一直存在的话题,大部分人,往往有着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在这之前我也相同。生是有血有肉地活着,死是尸骨冰冷地消失。但这本书里传达的,生死并不针锋相对。书中木月和直子前后都相继离开人世,但渡边并未因此堕落,也没有毫无目的地停留在生活的那页纸上,而是选择去接纳他们的离开,并且带着他们的遗愿认真生活。因此在我的理解当中,这句话的意义,就是让人们更直观地去认识死亡,随后是面对死亡,最后就是在活着的日子里接受死亡的存在。生和死一直都是一体的,但值得同情的是,很多人仍执意要将其分开,在真实发生之后,却再难继续抬头前行。
书中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不乏青春期的孩子对性的解读,伴随许多裸露的词眼,让小说本身更有了西方开放的味道。小说里的高中生们,在17、18岁的年龄,就已经开始了与异性的交往,继而同床共枕。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一方面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性在高中学生的认知里是一个极易被避讳的话题,尤其是1987年这本书刚上市那会儿,由于我们对性的态度时刻保持提防,学生心里便因为好奇和探索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从而导致类似校园强奸或亵渎案件的发生,倘若那时能以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并加以含蓄且直观的解释,又能挽救多少不良少年的青春。现如今的教育,早以优于几十年前,生物等类似课程的存在,标志着教育的进步,也标志着社会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就是人类文明的魅力。
之后的日子,我会去看更多的书,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但《挪威的森林》对我的影响,势必会伴随我之后的工作生涯。我也从心底希望,渡边和绿子,能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带着直子和木月对生命的善意,幸福地活下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