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坚持的活着,坚持每一份希望——题记。
余华的《活着》是我在最近才刚刚看完的一本书,尽管在阅读它之前就已经听身边看过的朋友剧透了该书情节之悲愁,但就是在有所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阅读了这本书,内心还是错综复杂,字字段段都能戳中我的泪点,阅读完之后的几天中,每每会忆起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一股莫名的哀愁便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一、故事情节
《活着》里是福贵一生的故事,那是他的时代,属于福贵那代人的时代,而这是我解读的福贵的故事。“孽子”“败家”是福贵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所谓的富三代,更是富不过三代,面对着父亲的“前史”,继续步父亲的后尘。他一步一步踏向了深渊,倾出被人觊觎的一百多亩田,还债路上,当肩膀的皮肉被在被装满铜钱的扁担磨出血来,一家人搬出老宅,再是父亲的死去,这是浪子的富贵生活的终结点。幸运的是,一家子的人从未离弃。他的背后,是疼爱他的母亲、懂事的女儿凤霞,还有一位好女人家珍。虽然妻子被城中丈人接走了,但是再回之时,儿子有庆已经出生,本以为一家人的团圆日子要开始了,母亲重病,福贵又在请大夫城中被抓去当兵,多年之后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离世了。在那个贫穷而又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生活的确困难。时代背景下,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苦难的人民历经无数苦难。苦命的家珍得了软骨病,想要下地干活却是有心无力,13岁的有庆在献血是白白送命,福贵只能抱着那具遗体走回乡间的小路,这就是世道,即使是医者都没能为力的世道。后来,凤霞嫁给了偏头的二喜,善良的姑娘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上天却是残忍的,凤霞最后难产失血过多去世了,只留下了苦根。眼睁睁看着一双儿女相继离世,这便是家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不久后,家珍也走了,他们都葬在了村西的同一个地方。现在只剩下福贵、二喜和苦根这个娃子了,二喜被水泥钢筋刺穿死前大喊的“苦根”隐隐刺痛着我,苦根却还不知道“死”是什么。那年,苦根七岁,却因为贪吃豆子而死去。苦根的离开像是掐灭了燃烧着的最后一丁点火苗,我的心似乎也熄灭了。第二年,福贵买下了将死的牛,他的名字,也叫做:福贵。
我的感受
看完书,脑海里蹦出的一句话就是:“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每个时代都有在最底层做着那些最苦最累的活,为了生活下去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地工作。我看过大中午顶着火热太阳工作农民工,额头上冒着豆子大的汗珠,也看过飞速骑着电动车在路上吃包子的外卖小哥,还有冒着大雨工作的搬运工,生活是不易啊,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下去啊。为的是,更好的生活。21世纪的我们,生活变好了,却出现了各种心理承受力极低,心理变态的人。我们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却低了。我们说活着为了家人,为了争口气,为了做贡献等等诸多意义,但也许活着真的只是为了活着,活着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有意义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这个问题或许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吧。
心得
我高中学文,对历史也存在一些兴趣。但对近代史,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书本上的片面的大事件大改革,现在感到十分的遗憾。在书中,看到解放后富贵的生活,心里有时便会浮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文化大革命的愤恨,尤其是看到有庆死去时,只因单纯的献血导致失血过多而亡,心里无尽心酸,究竟是有庆的不幸还得福贵命薄,中年丧子莫过于人生一大悲剧,但命运对福贵的打击并没有随着有庆的死去结束,反而在此才真正开始了福贵的灾难。随后福贵的妻子、子女、最后连同第三代的外孙都死在了自己的前面。看到这些我实在是忍不住眼含泪光。不禁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听姥姥姥爷讲述他们的过去,吃红薯、挨饿的经历,或许是他们述说的不太生动,所用语言文字也没有什么魅力,我当时确实没有任何的感受。而现如今,我的心情都是沉闷的,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身为00后的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因余华的《活着》我却感同身受。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大概是没有像福贵这样苦痛的人了吧,他若承受不住大可选择去死,但是他没有,坚强地活了下去,生命的意义大概就是当我们遇到怎样的苦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我觉得活着就有希望。但余华先生笔下的福贵,他们一家,仅仅只是为了活着,没有说为了更好地生活,因为他们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好过。所以说他生活的意义就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这一刻,我发现自己突然成长了,如果我是福贵,在亲人全都接踵而去的时候,我是否还有勇气活着,子然一身。白送人送黑发人更是艰难,而我呐,回想起父母渐渐衰老的面庞,我不敢想象,那一天的到来我要如何坚持,我一直记着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活着》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次残忍的阅读,这是我刚刚看完的心得,不知道若干天后或者多年之后,是否会有不同的感触,但现在的我很想哭。
用近期习得的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来表述我内心的想法。很多知识,我还可以补漏自修,希望命运为我多安排一些良师益友,助我成长。
(二)有感触的话
我从福贵的身上看到了许多的闪光点,他从未拥有过我们追求的东西,但却永远热爱生命,还相信也许下一秒便会有转机,试问在世间有几位像他一般的领悟生活。我在福贵唱的那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中明白了福贵的幸福。他这一生有苦难磨折,尝尽苦的滋味,却不乏甘甜。他有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有过最好的一双妻儿。我想,福贵这一生是圆满的。
1、“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着我身边的人,龙儿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
2、“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的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还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从这段话里,似乎看到了一个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苦命人在诉说着自己的普世哲学,是呀,如果人的一生,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一生的价值,那么做到无欲无求,不争不抢,也不失为一种处世智慧。
3、“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读完这最后一句话,我脑中的《活着》蓦然褪去了黑白,露出了它本来的色彩,就像我用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一样真实。
三、我所认为的活着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价。
“写作过程让我们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讲。
“活着,是幸运,更是勇气。”我想。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