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个寒假似乎来得不太寻常,它让闭门居家成了“礼尚往来”,也让我能静下心来,去阅读点什么。
初次接触王小波先生著的《沉默的大多数》,乍一看书名,还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国的大众过于沉默,作者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的书。读完之后,才发现前面的理解太简单,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涉及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处境的思考、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争论、民族主义等很多方面的解读,角度各异。既有文学的优美,又有哲学的沉思,还有史学的论述。就像罗素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并且照进作者生活过的那个年代。
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当时,“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对信的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乍一看,这句话说得有理,其实仔细琢磨是存在很大问题。只对信得过的人讲,恰恰说明说话的对象是受限制的,而这个受限制正说明权利没权利、自由伪自由,所以在那个自由受很大程度上限制的年代,大多数人选择的安身立命之法就是保持沉默。王小波自述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书中他自己也有说过:家教和天性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他选择沉默是希望自己比较谦逊、比较朴实。而现在他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所以重要的不是说不说,而是思不思考。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习惯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不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某种意义上说,我也算是一个沉默的人,会刺痛别人的话我一般是不说。一方面是我本就持着多元的价值观,认为很少有东西是非黑即白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愿去和人争执,从小养成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坦率的讲,我在某些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欠缺的,所以读到这本书感触颇多。比如群体是盲目无知的,并不以理智去判断和决定,而且再优秀的个体陷入群体之中都容易变得愚蠢,另外群体意见的传染性也是极强的。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小波的文字里没有那么多的煽动性,看不出愤怒和呐喊,他只是以一种隐喻、缓和的方式说自己的思想,讲自己的道理,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
身边真正喜欢王小波的朋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具备批判精神。这正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只能人云亦云,甚至盲目粗暴,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流量明星,为什么会有无脑喷子,为什么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会莫名爆火。而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往往会选择沉默,也许是觉得说了没用,又或者是觉得说得太多显得轻浮,自己心里明白就好。我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然而却不具备对他人的尊敬,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而非表面假装的谦逊。就算思想比别人独立,懂得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也不能说明你就高人一等,我没发现王小波的文字里有对愚民愤怒的戾气,也没有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冷嘲热讽。在我看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聪明的人,但在聪明的基础上还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算的上是有智慧的人。
最后我想说一句:无论你是否是沉默的大多数,对己,多一些思考;对人,多一些尊敬。(姜凤侠)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