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读到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王树增先生写的《长征》一书,心灵像是受到了洗礼,感受颇丰。在那段斑斓宏大的历史中,中华儿女为了反抗强暴、寻求民主自由、探索国富民强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遇到最复杂的危险,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中国人立身安命的高耸的脊梁。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让我对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了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长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根据地遭到敌人毁灭性的“围剿”或是在军事指挥失误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一次巨大的军事转移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长征跨越了中国的十一个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总里程远远超过了二万五千里。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队伍要随时随地克服饥饿、寒冷、伤病等困难,还要时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激烈的交战。是什么给与他们这份信念,是什么给与他们这份执着和不弃,使得他们一次又一次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甚至是在绝望中再度重现光辉。是党,是党的理想信念给与共产党人精神支柱,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这就是党的精神,党的信念。
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因担任后卫任务,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三十四师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负伤被俘。他在被国民党押送的途中撕开自己的腹部,拧断自己的肠子牺牲。死后居然还被军阀何键残忍地割下了头颅,悬挂在城门上,他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四渡赤水时牺牲的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二营的小卫生员龙思泉,他由于为当地的老百姓治病,没能赶上队伍而被当地的民团捉住后残忍杀害。当地的百姓悄悄地埋葬了这位小红军,并把他称为“红菩萨”。后来当地百姓只要有了疾病,都会到他的坟前烧香跪拜。这位小红军牺牲时刚满十八岁。
还有为保护伤员身中十七枚弹片的贺子珍;为保护毛主席牺牲的红军班长胡昌保;进入草地后没舍得吃一粒粮食,而被饿死的红三军团某部的炊事班钱班长……那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那一个个舍己为人的英雄,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它深深震撼着我的灵魂,扎根于我心。
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不已。他们怀着对党的信念面对生死时,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读《长征》红色经典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正确理论和指导方向,党的精髓所在,纵然历史远去,但中国夺得伟大胜利后一直深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以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祖国的强大,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中国崛起了,我们也要再接再砺,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1935年12月27日陕北瓦窑堡会议上,毛主席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准确的概括,他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唤醒了中国的民众,给予他们从未有过的向往和信念,让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失业者从共产党中使他们懂得可以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世间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崭新的中国的起程。长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壮丽的史诗。长征在人类进程中留下的是: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大概就是长征精神,我坚信这种精神将代代相传。
传教士薄复礼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是很能反映中国脊梁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气概,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张银雪)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