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兄弟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1月15日读后感评论57 阅读1627字

用人的40年折射一个微型时代,交织着在历史洪流中人的人性和欲望,你我身上都有李光头和宋刚的影子。—题记

无意间打开的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不同于其他同时期悲情命运小说的矛盾和纠结,越是多读几遍越是感觉层次颇深,每一遍的感觉都不一样,值得回味也值得深思。故事由“屁股”展开,两个孩子因为父母李兰和宋凡平的重组家庭而变成“兄弟”,李光头的无赖混混性格和比他大一岁宋刚的善良懂事无时不在交织。几块糖兄弟俩要分着吃,仅剩的一碗面也一起吃,挨揍受欺负一起逃跑。在文革大背景下,心目中“大人物”一样的父亲受侮辱批斗,母亲远在上海,宋刚肩负起了养活自己和李光头的重任。重情守诺的宋凡平因为要遵守去上海接妻子的诺言越狱,遭受红卫兵的拦截追打,在车站被活活打死。李兰7年未洗头发表达对宋凡平的爱与思念。两个孩子暂时分别,偶有相聚也万分高兴,随后宋刚的爷爷去世,兄弟两个又再一次生活在了一起。母亲去世后,宋刚也承担着身为哥哥的重任,遵循对母亲的承诺。后由于林红的出现和选择,李光头和宋刚产生分歧,进而分道扬镳。随后,下半部分一向“歪门邪道”自私贪婪的李光头机缘之下飞黄腾达混的如鱼得水,摇身变为了成功人士,而宋刚却因为林红拼命做苦力而染病,远离家乡,放弃自尊去骗取钱财,做了隆胸手术。回乡后得知妻子林红已经和李光头走后,一个人选择了卧轨自杀。

第一遍读完之后只觉得愤怒心酸,心疼宋刚的重情重义和善良,为他感到不公与愤恨,甚至觉得他身为一个男人有些许逃避现实的窝囊,为他安安静静等待死亡,害怕收尸的人感染肺炎而选择戴口罩之后躺在铁轨上的行为而感到心疼和心酸,这么善良的人,命运却待他如此不公。为林红的不忠不自爱而感到悲伤,为李光头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迟来的良知而为宋刚的结局感到不甘。全程靠着宋刚自我牺牲和贡献支撑起的兄弟之情啊,相较于李光头的不仁不义,名字“兄弟”确实足够粉刺挖苦的。

第二遍是在李光头在宋刚死后对别人说:我真的是个孤儿了,开始的。心中酝酿着第一遍的情感的复杂,却又突然有些许同情李光头。就像柴静在《看见》里说:电视节目里习惯把一个人塑造成好人,另外一个人塑造成坏人,但现实生活中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与做了坏事的人。是啊,李光头真的有那么坏吗?他为李兰给宋凡平扫墓而到处借车,借椅子,借伞,偷葡萄糖.他去上海赔钱欠别人钱任凭别人打骂,靠捡垃圾还了所有人钱。对福利厂的残疾人优待。宋刚患病,李光头瞒着宋刚给了林红10万治病钱。他对生意伙伴的义气仗义……矛盾的人物性格,一时间感觉和现实如此的接近,一棒子打死一个人的极端认知在小说人物李光头的冲击下漏洞百出。

如果说我只看了一遍,那我一定会肯定上部的内容,自然流畅。但几遍过后,才能从下部的黑暗荒诞,夸张到让人想笑的内容中体会到那个从热血改革到冷漠血腥的时代。每一个小人物都是刘镇这个缩小的时代社会的助演,或许真正畸形的并非是人,真正畸形的是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畸形的社会,把李光头捧上神坛,把宋刚踩下。林红是因为接受不了一直的贫穷所以他选择顺从自己的欲望。通过荒诞,无理头甚至令人感觉好笑的人物塑造,以真正善良人物的死亡惨状,打破乌托邦式的幻想。

对比现今社会,这样的例子和范本也都不缺乏。老实人一无所获郁郁而终,而小人却一路直上,难掩前程锦光。就像余华先生在后记里说: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于.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着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思怨交集地自食其果。或许这就是他们各自恰如其分的命运,敢闯敢拼,勇敢果决的李光头获得了成功,而善良有余,决断不足的宋刚则以悲剧收场……

就在矛盾间,我难以决断谁善谁恶,就好像贴近现实,反应现实,追血夺肉的剖析善和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善恶或许只是一瞬间,谁又是宋刚?谁又是李光头?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