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1月14日读后感评论477 阅读2736字

自我管理的最高心法,就是“立志”!

曾国藩在三十岁以前很平庸,七次科举考试,落榜六次,直到第七次考试,才位于榜单的尾部,成为了一名秀才。在此之后,曾国藩可谓是一路高歌猛进,相继考取了举人、进士,最后参加朝考,居然以一等第二名的成绩成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启了其位极人臣、超凡入圣的传奇人生。

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更侧重于呈现曾国藩的个人心路历程。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看到三十岁前相对平庸的曾国藩经历了怎么样的思想转变,最终才有了如此高的成就。

朝考成功,曾国藩入翰林院,任翰林院检讨,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当时翰林院是一个类似于今天大学的机构,就像现在的清华北大,聚集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国藩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和他们一比,就发现了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而且曾国藩因为家里世代没有读书人,除了四书五经,他也没读过什么书。所以,相比翰林院其他人来说,此时的曾国藩学识寡陋,从气质到观念都是非常庸俗的。

正是因为到了翰林院,曾国藩才意识到了自己视野狭窄,境界低劣。那么,如何改变自己就成了曾国藩那时最重要的人生议题。当然曾国藩除了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像什么爱看杀人,生活不规律,言不由衷,不懂装懂等等,最严重的还是为人傲慢、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问候”对方家人。所以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

当然,也正是因为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在这里大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广交益友。通过读书与交友,曾国藩的视野和见识逐渐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慢慢地知道了原来像范仲淹那样的大政治家、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的,只要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曾国藩在三十岁这一年下定决心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看,这就是曾国藩的人生目标,他在三十岁这一年确立了这一目标,并且打算贯彻一世,不留退路。

在这一人生目标设计下,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确立了要成为圣人这一人生目标后,曾国藩开始围绕着这个目标打造了一系列的自我管理要求。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曾国藩的求圣之道:

入圣之基:写日记

写日记,我们都知道,这件事难在“坚持”二字,而曾国藩不仅坚持了一生,从未断过,他还要求自己把写日记当成一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来对待,就像基督徒每次用餐前都要祷告一样,用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记日记。日记必须用恭楷来写,绝不能记流水账,而是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写日记反思自己一整天的活动,不仅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还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因为记日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三省吾身”。

曾国藩记日记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日记写完后,送给朋友们传阅,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利用外力来监督自己,这样自己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一天地发生变化。

进阶之道: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进入了翰林院,虽然已经是一个官了,不过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当时朝廷为了考查翰林们的真实水平,突击式举行一种叫翰林大考的考试,考试成绩直接决定命运,考得不好是要被降级,甚至罢官的。

曾国藩在立志“学做圣人”前,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散漫,立志后,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

(1)敬。保持衣冠整齐;

(2)静坐。每天最少打坐一小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每天冥想一小时;

(3)早起。天亮就起床,不能赖床;

(4)读书不二。一本书没读完,不读第二本;

(5)读史。每天读十页历史书;

(6)谨言。时刻警惕不乱说话;

(7)养气。

(8)保身。注重饮食,节制欲望

(9)日知所亡。每天读书记录心得

(10)月无忘所能。每个月都要作诗几首,写文章几篇;

(11)作字。每天早饭后,写半小时的字;

(12)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看到这十二条军规,我想21世纪的我们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哪怕其中的一半吧。圣人的标准实在是太绝了,每一分钟都是在与自己的自然本性在作斗争,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可曾国藩居然全做到了。在这样如此严苛的自律下,曾国藩在接下来的翰林大考中大放光彩,得到了皇帝的亲自召见,并且破格升官,成为翰林院侍讲,一下子升了四级。

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古人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吸收他身上或好或坏的地方。翰林院是一个聚集了全国精英中的精英的灵地。怎么样才算是一篇合格的日记,正是曾国藩向唐鉴和倭仁请教,互相学习之后才有的成果。翰林院里的人,有的穷经知道;有的是一个大文豪,作诗写文章都非常在行;有的才气奔放;有的英气逼人,曾国藩都和他们成为了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切磋学问。

曾国藩本身就为人特别爱交往,只是在刚入翰林院那会,为人傲慢、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问候”别人全家,因此经常得罪朋友。在立志“学做圣人”后,他才逐渐痛改前非,与人相处也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朋友也越来越多。书中写了不少曾国藩急公好义,爱帮助别人的事例。正是因为他这些肯于付出、事必躬亲的品质,曾国藩名望日高,越来越受人们的推重,已经开始负一乡之望,成为在京湖南官员的领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所以,环境、身边的人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还是很大的。为什么大家都想尽办法去清华北大,我想曾国藩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吧。

学做圣人之后,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就变得完全不一样,而这些对自己严苛的标准,他每做到一点,自信就多一点,自信每多一点就越能坚持下去,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在立志“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尝到了一点甜头,曾国藩就越积极投入地去做,最终从翰林院众多精英中的精英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号令群雄的领袖。建湘军,破太平天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外交观念;成立江南制造局,开启中国的工业时代;提拔沈葆桢、左宗棠;塑造李鸿章,递过接力棒......

虽油尽灯枯,仍然在“学做圣人”,勤奋有加,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精神挽救已经腐朽颓势的大清朝,用自己的一生捍卫守护了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精神领袖。

曾国藩立志高远,做到了一生都在求圣的道路上。市面上总是有许多关于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自律的书籍和文章,读完曾国藩后,我发觉,也许我们得弄明白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更重要。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