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刘和平是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历史学者,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舞台剧、电视剧和小说创作,曾任南开大学中国思想政治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
初识这本书是因为2007年湖南卫视播放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2017年该电视剧在优酷平台复播,因为对剧情的喜欢,近年来我阅读了这本书并进行了延伸阅读。
本书展现了中国封建史上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彼时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贪墨横行使得大明王朝的统治濒临崩溃。
阅读本书后,我想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它。
一、权力的传承来看明朝灭亡的原因
全书透过历史架空的“改稻为桑”这件事,把明朝嘉靖四十五年,这位皇帝驾崩前一年的整个明朝社会都生动地刻画出来。
朱元璋和刘邦是大王朝中唯二的非贵族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是众人把他抬上了皇帝宝座,登基后他只能搞半郡县半分封的制度,那么多异姓王分封出去他实在不放心,又分封了很多同姓王。经过时间的推演,刘邦自己以及他的儿子、孙子被同姓王的权力过大弄得苦不堪言。后来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实施“推恩令”,将同姓王的问题消弭于无形,但是又给自己的儿孙带来了霍光等人外戚势力过大的问题。汉武帝曾孙汉宣帝刘洵又通过联合同姓王、大臣、太监等势力夺回权柄。但是汉宣帝的这一做法又让太监的权力过大,加上他的子孙寿命居然都没超过35岁,皇帝都是幼年继位,导致东汉末年皇帝权柄不再、朝政动荡、军阀割据、粮食产量下降、人民居无定所,人民对皇帝的信仰产生了变化,最终王莽篡汉。
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苦孩子出身,他靠众人打了天下,又花了很长时间诛杀功臣,还因胡惟庸案还废除了宰相制度。朱元璋因为没了助手,每天都处理很多政务,史料记载他长期保持每天工作18小时,平均不到十分钟就处理一个奏折。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身体还算硬朗,但是到了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大家都吃不消这么大的工作量,就大幅加大了自己最信任的人——太监的权力。
天道有轮回,西汉的故事在明朝又发生了一次,太监的权力过大,皇帝无所事事,成长的环境压抑,都产生了些奇怪的嗜好。
明太祖嗜好治国,他认为官员、地主都是坏人,对他们必须要残酷无情。
建文帝嗜好读书,他认为书上讲的都是真理,完全照书本去做,结果亡了国。
明成祖嗜好建功立业,郑和下西洋、奴尔干都司、迁都北京、进攻蒙古、永乐大典...都是他搞的。
明仁宗为人宽大,前朝被捕人士多被他释放。
明宣宗类似乾隆,一方面治国、另一方面游乐,喜欢书画、蟋蟀。
明英宗没有头脑,总怕臣下夺权,重感情,废除殉葬,好听音乐,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弄得差点亡国。
明宪宗昏庸,喜欢姐弟恋,只喜欢大二十岁的万贵妃,儿子被不能生育的万贵妃几乎杀光。
明孝宗顾大局,喜欢看佛经,但是从小苦命,母亲被万贵妃杀了,自己被太监宫女偷偷藏起来抚养长大,最后体弱多病36岁驾崩。
明武宗好游乐,好女人,好当将军,是纨绔子弟。
明世宗喜欢独裁,不相信大臣,迷恋道教,好读书。
明穆宗信任大臣,好古玩珠宝。
明神宗和大臣们消极对抗,二十年不理朝政,喜欢郑贵妃、书法,好金银财宝,是明朝灭亡的作蛹者。
明光宗信任大臣,好女色,登基一个月因纵欲过度而亡。
明熹宗不理朝政,喜欢做木匠,建筑设计技巧令伦敦大学建筑系主任赞叹。
崇祯帝不信任大臣,喜欢处理政务,朝政不好就怪大臣,杀大臣。
本书就是讲的搞大议礼二十年,不喜欢大臣的明世宗末年——1566年的故事。
全书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的一幅幅历史画面: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从官场到商场波谲云诡的尔虞我诈,忠勇的官兵和忠义的百姓风起云涌的抗倭之战;国与家命运的休戚与共,敌和友关系的错综变化,大情大我和小情小我的矛盾交织在这里,折射出历史深处的伟大理想和人生命运的严酷现实。
本书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谜,揭示中国历史上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揭露清修明史列为奸臣之最首辅严嵩权极而衰的真相,揭破明朝特殊的政治机构宦官集团最深层的秘密。
五千年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的弟子徐阶,看到自己的恩人首辅夏炎被严嵩整死,忍辱负重十年斗败大奸臣严嵩父子,将知行合一的心学发扬光大。
明朝“网红”,被百姓排队观望的,敢怼嘉靖皇帝的海瑞。
斗败大神徐阶的高拱。
史上出名的大贪官严嵩父子。
续命明朝五十年,死后就被掘坟的张居正。
抗倭名将戚继光。
本草纲目李时珍。
一批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海瑞、嘉靖、严嵩、严世藩、徐阶、高拱、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李时珍等,从历史如烟的迷雾中有血有肉地向大家清晰地走来。
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以及对疫情之下美国政治制度的思考
明朝政府财税制度十分落后,国家入不敷出,各个部门年终决算的时候都要互相推卸责任,搞得内阁党争不断。货币发行权都系于外贸走私商人,在风雨飘摇中,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近臣,主张开放海关,允许海上贸易。1567年,隆庆皇帝刚登基,就宣布了史上著名的隆庆开关。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后来张居正主持变法。主要内容就是推行“一条鞭法”。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和徭役,以及其他杂项归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这个看起来可能有点让人不是很好理解,如果简单些可以这样说,就是不管你是种地收粮还是打鱼养家,都可以用收获来换取银两交税,国家只收折合成银子的税收。
这一措施的实行,使得各级官吏不敢懈怠,国库亦日益充裕,据统计,实施第一年赋税就增长了近乎一番,史载改革的结果是:“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和“朝下而夕奉行的巨大成就”。
史上推行变法的人,绝大多数没有好下场,张居正也不幸列入其中。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动摇了众多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张居正改革前,大明王朝已经运行了两百年,各大利益集团根深蒂固互相串联,国家和人民的血被吸得干干净净,不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变法是没办法拯救大明王朝的。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权势滔天,皇帝是他培养的,对他敢怒不敢言。死后,各大利益集团死灰复燃,对张居正展开报复,神宗(万历)皇帝因为从小扭曲的心灵,反而对一直敬爱而又崇敬的恩师产生了邪念。最终导致张家被抄家,直到1622年才恢复名誉。
如今的美国建国244年,三大利益集团互相角力、两党之争、民粹运动崛起等问题,产生利益集团把持朝政是政权无法避免的问题,尤其建国200年前后。
特朗普是民粹运动的原因当上了总统,一切为了美国、让美国更伟大、要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他的初衷。然而当上总统后,特朗普的选择就很明智了,他没有选择“变法”,眼睁睁看着各大利益集团“无法无天”乃至通过了2.2万亿美元的救助法案,让利益集团“有法无天”。这个法案里面真正人民用到的不足5000亿美元,美联储的无限量QE更是让华尔街“有法无天”。
隆庆开关正好遇见了南美洲殖民地开发银矿,解决了明朝货币短缺问题。美联储在近期获得了《信息自由法案》豁免权、特朗普力推修改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后,该如何解决美元流动性危机以及超量印刷货币导致的严重后遗症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三、从明朝的财政收入来看对今日中国货币、财政制度的思考
嘉靖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他扮演了明朝“最大的会计”这个角色,在每年初内阁预算会议上,大明王朝3000万石粮食的收入他都了然于心。同时,嘉靖皇帝把司礼监、内阁等重要部门的人事权控制住,财权、人事权就是他从不上朝却能把持朝政几十年的秘诀。
书中的几个主要冲突都刻画得很扣人心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年度内阁会议上,工部(严嵩父子为首的贪腐派)、户部兵部(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改革派)、司礼监(吕芳等掌印、秉笔太监)为了结算去年的费用,但是财政收入根本不够,税都收到9年后的问题在皇帝面前争吵的一幕。
随后我对造成明朝财政捉襟见肘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比宋朝的财政收入——岁入铜钱1.5-2亿贯,明朝3000万石(一石粮食约等于宋朝1贯铜钱)的财政收入只有宋朝的五分之一。再进一步探究,发现明初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存在较大问题,在明朝两百多年中都只是修修补补,他的子孙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改变。
明朝灭亡前7年,163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首次到达中国,英国人很兴奋,以为从此可以狠狠赚中国人的钱了。结果,他们连一件英国货都卖不出去,只是抛出了8万枚西班牙银元,满载中国货而归。
根据历史学者的估算,在1540年—1644年的100年间,平均每年有75吨白银从日本流入中国,总计有7500吨左右。
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发现特大型银矿。此后,大量低成本的美洲白银,通过国际贸易、金融操作、走私、海盗掠夺以及战争赔款等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注入西班牙和欧洲其他主要国家。但是,流入欧洲的美洲白银,最终,大部分都被装运到了中国,用于购买中国产品。
一项数据研究显示,在1590年—1644年的50年间,通过美洲—菲律宾—中国这条路线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达到4620吨。
数据表明,明朝晚期,包括日本和美洲在内的世界白银产量,占总额的33%-50%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明朝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白银?
因为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之前,明朝法定的货币已经崩溃了!
明朝建国后,最初的法定货币,也是唯一的法定货币是铜钱。7年后,洪武八年(1375)起,明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开始了明朝的纸币时代。
但是明朝发行纸币,竟然没有准备金的概念。
有多少储量的铜钱,就发行相应数值的纸币用于兑付,这在当代是一个基本的金融常识。而在当时,包括最早发行纸币的宋、元两代,基本都没有准备金的理念,想着用纸一印钱财就滚滚来。元朝的崩溃,一大原因就是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造成的。
朱元璋只想着学宋元两代印钱,想印多少就能印多少,多爽。但他从未想过元朝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以为只是被自己的雄才大略打垮了而已。
不难想象,大明宝钞从面世之日起就开始贬值。
洪武二十三年(1390),大明宝钞仅仅发行了15年,钞值已经贬到官方定价的1/4。到宣德十年(1435),大明宝钞发行60年之时,宝钞对白银的市场比价,降到了1000贯抵1两(官方定价是1贯抵1两)。也就是说,明朝的法定货币在60年间,贬值千倍,形同废纸。户部经过调查后表示,民间交易,只用金银,宝钞没人用。
从正统到成化年间,朝廷逐步放开“银禁”,“朝野率皆用银”,相当于政府被逼放弃了已经崩溃的法定货币,重新锚定了具有硬通货性质的白银,从而拯救了明朝的经济体系。
明朝的法定货币大明宝钞,因为无限制发行而崩溃,白银于是取代大明宝钞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但由于中国自产白银十分有限,明朝政府无法行使白银铸币和发行权。虽然很长时期内朝廷并未承认白银的法币地位,但实际上,国家已经默认了白银的流通及其重要性。而政府手里又没有白银货币,大量的进口白银货币由外贸巨商掌握,这相当于国家把金融命脉委之于商人。
关于明朝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气候因素、自然灾害、民变频发、满洲崛起、朝廷党争,甚至最后一任皇帝努力自救但使错了方向等等。应该说,任何朝代的沦丧,都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白银,也参与了埋葬明朝的整个过程。
虽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终抗拒海外贸易,不到绝路不会开放海禁(隆庆开关),但事实上,基于白银这种介质,明朝在15世纪末以后的大航海时代中,扮演了世界经贸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学者指出,在“丝(丝绸)银(白银)对流”的贸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国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共同体。
明朝由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与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西班牙等国家重商主义盛行,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银外流。中国商船原来每年有40多艘停泊于马尼拉,到1629年,仅剩下6艘。贸易萎缩,输入中国的白银锐减。
1634年,西班牙颁布了紧急限制贸易的征税令。
1639年,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杀。
1640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
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港与澳门的贸易线也被切断。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急剧下降。
朝廷早已丧失货币控制权,常年对后金、对内乱的战争都需要巨额财政,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世界却不太平,经济危机来袭,白银输入的通道几乎都断了。这就是崇祯统治时期,朝廷一直处于缺钱状态的深层原因。崇祯朝的悲剧,真是一半在人,一半在天。
明朝政府采用的应对办法,是加税。从1618年至1636年,18年间,连续七次增税以应付满洲人的入侵和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这些新增的税收,从社会中抽取了大量白银,让处于经济衰退期和自然灾害频发期的整个社会雪上加霜。由此触发更多的民变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环。
从隆庆开关,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获得重生,到崇祯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大明王朝成也白银败也白银。
简单来说就是,朱元璋滥发货币百年后无人再用纸钞,民间货币需求高涨国运全靠白银吊着,朝廷失货币发行权商人从国外进口白银,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崇祯帝无力回天。
再看今天的美国,核弹级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在干朱元璋当年干的事。美联储的几任主席都是学院派,出台政策都要咨询华尔街那帮商人,就像隆庆皇帝那会儿货币发行权实际上转移到了进出口商人手中。因疫情和石油价格暴跌,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蔓延。美国的救命稻草只剩美元霸权,让全世界一起承担他的债务危机。
反观我们中国,疫情以来全国隔离迅速控制住了病毒传播,随之而来的隔离后遗症确实给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影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202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货币政策上相对美国实施的也比较克制。
这两天财政派和央行派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有了较大的争论。确实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对货币是一个特别大的伤害,这时候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这个观点,也是财政部在舆论上的一个试水,目前社会上反对的声音较多。
从明朝和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成不变的货币和财政制度终究会带来更大的危机。目前来看我国还是存在产能过剩、职工失业、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一带一路战略在西部地区没有根据地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确实需要大量的资本。如果财政部发行的债务能定向投向诸如西部大开发、新老基建、南水北调、兴修水利等方面,而不是让资本市场的货币“大水漫灌”,从而导致物价飞涨,经济滞涨,财政赤字货币化并非如此不堪。
综上,通过阅读《大明王朝1566》这本书,我的历史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开始认为明朝灭亡是吴三桂的反叛造成,后来认为是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造成,后来认为是小冰期粮食产量锐减造成,后来认为是货币的短缺造成,现在又多了一条财政制度的严重缺陷造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一件事物不仅要从正面或者作者的角度来观察,更要在他的反面和侧面来观察,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后,可以更加全面、更加正确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件以及发生的原因。
阅读本书后,我还延伸阅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应该学会归纳总结,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评判,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现代生活中发掘类似的事件趋利避害,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赵鑫)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