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浏览新闻时偶然看到,香港文艺片导演许鞍华女士荣膺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我虽然挺喜欢看文艺片,之前也看过《黄金时代》、《客途秋恨》等,然而由于自己不太关注荧屏背后的故事,对演员等作品以外的生活缺少了解,我并不知道许鞍华先生的大名,也不知道她曾经把张爱玲的代表文学作品搬上了荧幕。
上学时不止一次地听说过张爱玲的凄美爱情故事,也几次发誓要把《倾城之恋》这本书认真读一下。可惜无志之人常立志,终究还是像放假时背书回家一样,计划得松弛有度也是无济于事。工作后,时间溜得更快,业余时间非常容易碎片化,整块时间轻轻松松就被切割消磨,休闲时刷刷视频,觉得空虚了看看订阅号,痛定思痛时也只不过是做些应试准备。发呆的时间少了,缺少完整的学习和思考,知识也相应呈碎片化,心态平和的软实力和慢生活出现得越来越少。
今年以来,且不说读完过多少本书,即是电影、电视剧也没有完整看完过几部。自己的生活是被拖着走的,留白不多,非常狼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流量至上,各种讯息都想招引你进入到它们的圈子,走马观花也能非常热闹,但是过后会发现依然身无长物,没有内化于心。资讯还是应像引子一样,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清单,从而形成自己的观念,建好自己的体系。我想成年首先意味着,在自我可控范围内,自己想做的事,能够做下去;自己知道不能做的事,能够不去做。这是基本的自律能力,能够自主指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也非常有成就感。社会纷繁复杂,感性做人,但不感性做事,做一个花和尚,喝酒吃肉,肝胆昆仑。三十而立,总要定方向,定方向,总要先有方法论,时间所留不多,低水平挣扎可休矣。
虽然没看过原著,看完电影,依然不由得惊叹不愧是名著,气象万千!在40年代的上海,白流苏有勇气离婚,敢于打破世俗观念,再次去寻找自己的生活,这本就令人佩服。然而更佩服的是,她一个落魄离婚女人,不畏惧她人冷嘲热讽,不自卑封闭,敢于去结识范柳原这般招蜂引蝶之人。自信,比金子还珍贵。这和自身条件无关,和是否缺点很多无关,这是冲破束缚的表现,自信才能打破看似外在的不均衡,产生内在的和谐。
当然,自信之外,是相互吸引。流苏的寂寞孤独自不必说,即使是母亲,也觉得她离婚此举不妥,哥哥们更是满身铜臭,她的钱被花光后,一心想甩掉她这个包袱,嫂子们更不待言。范柳原呢?看似风光无限、风流倜傥,内心也是一片荒芜,迟迟没有遇到可以交流的人,日子久了,他反而觉得婚姻只是合法化的嫖娼,一纸婚书可有可无。他们二人相识于一场相亲会,虽然一个是主角,一个是旁观者,却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满眼随处可见是利益和算计,游戏而已。二人心境是那么相似,既有强烈渴望,又小心防范,同病相怜让他们蠢蠢欲动。内心升起希望后,渴望被包容和欣赏成为他们的真正诉求,且心思越反复,诉求越强烈。流苏的自由与娇羞,柳原的不羁与纯粹,怎能不双双悠然入梦来?
可是,现实的种种干扰挥之不去,爱情的火花并不能马上带来宁静和放心,猜忌和顾虑依然会存在。二人虽不顾他人流言蜚语而互相爱慕,但是也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精神恋爱。白觉得他飘忽不定,不给自己应有的身份,她已经吃了太多经济无着的苦头,唯恐还是浪荡行为;范又怀疑她只是想要重新当成“太太”而已,看似屋里屋外、照顾有加,实际上只是照本宣科、有形无实。他们不敢轻易相信,互相折磨着,然而曲径通幽,心迹因磨练而愈加显露。默契不是一见钟情而已,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他们饱经二战隆隆炮声,在日本统治期间的香港苟且般活着,这时他们却登报结婚了。此结婚和彼结婚,区别就是这么大。
相遇,没有那么容易。穷其一生,我们只是想两个人互相包容和欣赏,活出我们的味道。电影中没有特别着墨的是,二人相遇之前,流苏曾有不幸婚姻,又曾在娘家低声下气寄住数年;柳原常年漂泊在外,身边莺歌燕舞,却如浮萍般无所可依。这些日子,得有多么煎熬!
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效果,往往强调唯一和一见钟情,仿佛真是一一对应一般,我却觉得,可以互相包容和欣赏的人是一类人或几类人,这些都是适合挽手共进的,真正让彼此成为唯一的,是几十年共同经历风雨、彩虹的点点滴滴和心有灵犀般默契。因此,为了相遇,值得去不懈努力。外在条件好,不见得是幸事,缘分来得轻松,还懂得珍惜,那应该得到衷心祝愿。更多的人,还是需要通过调整心态来扩大交际范围,展现自我,愿者留下。相亲介绍,不是为了成而成,没必要一味讨好和患得患失,也别失败几次就气馁和哀叹。没有白走的旅程,宁肯失败多一个,绝不机会漏一个,只要相信爱情,坚持到底,一切都是在为和谐美满做注脚。方法代替不了苦练,找准路子,坚持下去,努力总归没有错。
很多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嗯,写都写了这么多,这本书还能再不去看下?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