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哲学终极三问的思考

lyh1357618 2022年1月11日原创文章评论515 阅读11594字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发出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到哪里去?”无数人根据自己的思考对这“天问”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此,我也要根据我对人类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的一些思考,来尝试着回答这三问。

人类因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最有力证明就是意识的存在,人们普遍认可的“存在”也是个人意识的存在。举个例子:残疾人也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人们却并没有过多提倡植物人拥有的权利,这既是因为植物人并没有能力去享受诸如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权利,更是因为人们不太承认植物人拥有社会人的地位。还有堕胎、选择受精卵的试管婴儿技术......事实上都是人们对于“个体拥有独立意识才能享有人权,没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不应享有人权”的认可。下面我将假设一个情形:某人身患绝症,医院称可以用一种技术使之恢复健康。事实上,医院使用的技术是克隆出一个和患者完全一样的健康的身躯,将已经沉睡的患者的记忆进行了“复制”后“粘贴”到克隆人大脑里。在外界看来,患者恢复了健康。;克隆人也认为自己还是刚才来医院的患者,自己睡了一觉后就痊愈了;可是真正的患者却等着被处理掉。可见,人类更在乎意识的存在而非肉体的障碍。如此见得,人类因意识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对于第一问,我的回答是:“我是意识的集合体。”

历史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苏轼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历史和人物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存在于书籍中。当人类有一天消失时,那些古人、那些历史,也就随人类意识的消失而消失了。人类所承载的文化是前人所积淀下来的,过去的人们和事物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因此,《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984》中也写道:“我知道历史都存在过,这不是他们所能够改变的事实。”《寻梦环游记》中有一个绝妙的设定,是说人死后的灵魂会前往亡灵之地继续生活,当活人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人记得他(她)的存在了后,这个灵魂才会真正的逝去。这也体现了过往的人和事存在于意识之中。哲人先贤,革命烈士,民族脊梁……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当我们享受着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而换来如今的美好生活时,也会骄傲地说出:“这盛世,如你所愿!”历史已经过去,但却仍旧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扎根在我们的意识里,并对我们时时刻刻产生着影响。历史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中。因此,对于第二问,我的回答是:“我来自于我所继承的意识。”

人为了意识的存在而活着。余华在《活着》的序中写道:“人本身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对于大部分动物而言,活着可能只是意味着捕食、种群繁衍;而对于人类而言,则是为了意识的存在而活着。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活着,既是人们追求寿命延长以追求个体意识更加长久存在的努力,又是文人学者创作诗文、研究理论使之福泽人类的行吟,更是仁人志士追求国家、集体的利益,以谋求民族的意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做出的牺牲。这些“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有普通百姓,有哲人学者,也有革命英雄。他们是历史的推动者,他们参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和完善,他们进行民族意识的继承和发展。社会方方面面,无不如此。由此可见,人为了意识的存在而活着。因此,对于第三问,我的回答是:“我要为意识的继续存在而活下去。”

在论证了人类的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后,我将对文章开头的三问尝试着作出回答:“我是意识的集合体;我来自于我所继承的意识;我要为意识的继续存在而活下去。”这里的“我”既是我自己,也是千千万万人。

在此引用一句严锋在《三体Ⅲ》序言中的话:“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人类如果不思考,上帝连发笑都不屑。”我希望以我的微思细语,来体现我们存在的意义。

作者:江西省宜春中学  黎英翰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